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经验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3种类型。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经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共存,也可以单独存在。常表现为吐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中医归属为“吐酸”“嘈杂”“胸痹”“胃痞”等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方面,本病可因患者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而致;可因饮食不节,烟酒无度,酿生湿热而成;亦可因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脾虚湿滞,浊阴不降,胃气上逆而发;至后期可出现脾胃气虚,气阴两虚之证。病机方面,劳师认为,食管属“胃”,为受纳饮食的通道,本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完成饮食的消化过程。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阻滞不降,是反流性食管炎病机的关键。胃气上逆,则嗳气、吐酸;气郁化热,则烧心、嘈杂;气滞血瘀,则胸骨后疼痛;郁瘀日久产生热毒,损伤血肉则黏膜糜烂、溃疡,甚至癌变。
分证施治
劳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总结出如下四种常见的证型,并设立治法方药,以飨后来者。具体分证施治如下。
肝胃不和证:胸脘灼热、疼痛,或痛连两胁,泛酸嘈杂,口苦心烦,大便不畅,或大便艰难,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处方:四逆散合左金丸。选用柴胡、赤芍、枳壳、木香、苏梗、陈皮、柿蒂、吴茱萸、黄连、甘草。
脾胃湿热证:胃脘胀痛,灼热,烧心,嗳气吞酸,口苦纳少,大便溏而不畅,尿黄,舌红苔黄腻,脉缓。治法:清热化湿,和胃降逆。处方:清浊安中汤加减。选用藿香、川朴、法夏、茯苓、木香、苏梗、陈皮、柿蒂、山栀子、甘草。
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胸胁痞满,嗳气反酸,纳少便溏,舌淡胖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治法:健脾温中,和胃降逆。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木香、砂仁、苏梗、柿蒂、甘草。
气阴两虚证:病史较长或年龄较大,胸脘灼热或灼痛,吐酸纳少,吞食偶见痞满难下,体倦气短,心烦咽干,大便先干后溏,脉细,舌淡红质嫩,苔少或薄,脉细。治法:补气养阴,和胃降逆。选用党参(或太子参)、石斛、五爪龙、麦冬、木香、苏梗、陈皮、柿蒂、山栀子、木蝴蝶、甘草。
加减:腹胀,加枳壳、大腹皮;胃脘痛,加救必应、延胡索、郁金;胸痛,加瓜蒌皮、红花、郁金;便秘,加地榆或玄参、干地;恶心欲呕,加生姜、法夏(姜茶小口时饮);食管溃疡或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制酸药;黏膜增生、Barrett食管,加半枝莲(或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莪术(或姜黄)。慢性咽炎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者,加猫爪草、桔梗,或木蝴蝶、射干等。
临证体会
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中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镜下表现有肉眼可见的组织学改变,而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属于非糜烂性食管炎的低酸或无酸反流,并无肉眼可见的组织学改变。劳师认为,吞酸症状出现不一定是胃酸分泌过多。因此,劳师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善用理气和中降逆药物以改善胃肠动力,达到治疗效果。临证时,善用木香配苏梗,陈皮配柿蒂。木香,辛温,通理三焦,而善行脾胃气滞,兼可健脾消食。苏梗,辛温,入肺、脾二经,善于行气开胸,理气宽中。陈皮,苦辛温,入肺、脾二经,理气和中,化滞燥湿。柿蒂,苦涩微温,入胃经,降气止呃。以上四味中药相互配伍,有理气宽中、和胃降逆、消胀满、止吞酸的作用。柿蒂的用量较大常用15~30g。业内常用旋覆花代赭石汤治疗本病。代赭石属矿物质,含砷、铅等重金属元素,不宜久服。劳教授只用于个别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用量在15g以下,不主张将代赭石入中药制剂长期服用。
由于时下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许多患者会兼有肝气郁结之征,故临证时,劳师在辨证论治的同时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从根源上入手以期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处方时亦加用香橼、佛手、合欢皮、素馨花等疏肝解郁而不燥热的药物,以共奏良效。临证时,要求患者少饮烈性酒,特别是要求患者戒烟,尤其是空腹吸烟。吸烟可增加胃酸分泌、幽门功能紊乱加重胃动力障碍,而出现腹胀、吞酸等症状,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刘凤斌)
劳绍贤中医脾胃病学术经验集
著者:胡玲、刘凤斌
年3月新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biyinga.com/xwgj/9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