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救必应 > 救必应生境分布 > 正文 > 正文

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一部之通论并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8 17:29:55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新定义“看得见的手”

长远是对当前事务错误的指导。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但凡被称为“主义”的,都意味着某种先验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它的信奉者而言,“主义”所代表的主张即为真理,不容置疑。在政治经济学界,马克思主义之后,影响最大的便是凯恩斯主义。一序如果凯恩斯还活着—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的《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风靡世界,其理论和政策主张纷纷被西方各国政府所接纳和采用,并对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乃至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各国从—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彻底走了出来,随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较长时段的高速增长期,于是就有了西方各国战后近40年的“凯恩斯革命”经济繁荣之说。《通论》不仅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而且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跨时代的巨著,甚至将其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提并论,而凯恩斯本人则因此跻身世界思想界的巨人行列。美国著名教授哈里斯在年曾经写道:“也许我们要稍早一点宣称,《通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一起构成过去一百年中出现的最重要的著作”。从—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的罗斯福新政,到年的石油危机以及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的经济衰退,凯恩斯本人的理论以及后来不断扩充和发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几乎支配了整个西方世界经济理论界。《通论》的出版和问世,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从而组建、演变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支。继而,西方各国的经济学界几乎人人都成了凯恩斯主义者。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主张,也成了指导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不二选择。正因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巨大影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年曾说:“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甚至到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还在说:“我想人人都是藏而不露的凯恩斯主义者”。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加雇佣的工人数量,扩大生产;反之,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者让一部分的商品滞销,此时就会因为没有办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的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性偏好(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不仅如此,他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批判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对当代世界经济思想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年的世界经济衰退突然来袭,世界各国政府乃至中国政府的决策层几乎不无例外地重操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刺激计划与政府干预政策,尽管也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也足见凯恩斯的学说对当代经济的重要性。在今天,我们很难说在避免经济陷于严重衰退时,货币与财政政策将发挥多大的效用。但是,就像凯恩斯曾经说过的那样:“那些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任何知识影响的实干家,通常是某位已故的经济学家的奴隶。”在经济衰退真的发生时,一定会有人愿意用凯恩斯视角看问题。二在凯恩斯生活的年代,经济学从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中独立出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授业老师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马歇尔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供需二元论,他认为,市场价格取决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供需犹如剪刀的两翼,而供需优化的最佳模式,是充分竞争的自由贸易。在很长时间里,凯恩斯的经济主张传承自马歇尔,他是自由贸易论的捍卫者。然而到年,他写出《通论》,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通论》的诞生是对当时全球经济状况的一次回应。在经历了10年的和平发展之后,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随即欧洲各国相继陷入萧条陷阱,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超过20%,庞大的失业大军更可能成为点燃火药桶的引线。在英国,年到年的平均失业率高达19%。内部经济的萧条和外部共产主义的威胁,让欧美政治家们束手无策,亟待一场理论上的突围。就在这一时刻,凯恩斯挺身而出。《通论》一书的理论起点是:现代市场经济可能会陷入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即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但产出水平却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且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坚定地认为,供给绝对不可能创造对其自身的需求,需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于并不存在引导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自我矫正机制或“看不见的手”,因此,一国经济有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停留在低产出、高失业的痛苦状态。很显然,如果这一状态无法得到改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预言的革命,就可能真的在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爆发。凯恩斯给出的药方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需求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因素及货币数量。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支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在《通论》中,凯恩斯给出了一个简明的公式:K=1/(1-b)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即K·ΔG。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三《通论》的出版,当即掀起轩然大波,凯恩斯被视为亚当·斯密的叛徒。但是,也是这部著作,让他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从此诞生。在现实世界,让凯恩斯的理论走向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Roosevelt)和他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于年出任美国总统,提出了以救济、复兴和改革为主旨的经济复兴运动,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了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政策。在新政期间,罗斯福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工程项目,包括近座飞机场、多个运动场、医院等公共建筑物。为了解决最棘手的就业问题,罗斯福推出“以工代赈”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是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两者总计雇用人员达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在理论界,到底是凯恩斯启迪了罗斯福,还是罗斯福成就了凯恩斯,一直是一个有趣的争议话题。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后期,政府干预主义重新归来,所不同的是,它建构在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之上。自经济学诞生以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公认为三部最重要的经典。它们都与“手”有关。斯密发现了“看不见的手”,马克思和凯恩斯则各自定义了“看得见的手”,对后两人的认同、追随、修订与反叛,构成了近百年政治经济世界的全部风景。后世的治国者中,如果有10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就有个凯恩斯主义者,而且,前者中的一半可能还是伪装的凯恩斯主义者。四凯恩斯因心脏病突发,于年4月21日去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致力于战后全球经济秩序的重建,并试图在与美国的谈判中为英国争取最多的权益。在凯恩斯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他还特别鼓吹一国的国际贸易顺差,在他看来:“增加顺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国外投资之唯一直接办法;同时若贸易为顺差,则贵金属内流,故又是政府可以减低国内利率、增加国内投资动机之唯一间接办法。”这一理论为二战后的全球化贸易繁荣提供了理论支持。年7月,凯恩斯率英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欧美国家同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凯恩斯还自告奋勇出任世界银行的第一任行长。在战后全球金融秩序的规则制定过程中,凯恩斯与美国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美国人抱怨他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委员会主席”。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回忆说,凯恩斯用一种完全不可接受的方法来催促委员会完成任务:“他对银行问题了如指掌,当有人提到某一条款,他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而屋里的其他人都不知道它为何物,等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已宣布条款通过,然后大家又开始在文件里乱翻,还没等你找到,那一条又通过了。”尽管天纵奇才,可是趋势还是比人强。就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不顾凯恩斯的拼死反对,主导通过了一项条款,使美元成为唯一能与黄金自由兑换的货币,从此,英镑失去主导地位。有人唏嘘说,凯恩斯的猝死,与此不无关系,凯恩斯主义拯救了美国经济,而美国人则逼死了凯恩斯。?凯恩斯的一生非常繁忙劳顿,所以,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不用为我悲哀,朋友,千万不要为我哭泣。因为,往后我将永远不必再辛劳。?天堂里将响彻赞美诗与甜美的音乐,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他曾对友人开玩笑说,最幸福的人生是:生于产床,活于机床,死于病床,其间躲过了所有的战乱。这样的看法当然非常的中产阶级。他的一生兵荒马乱,几无宁日,而他以理论为武器,与现实对抗。阅读推荐你几乎可以在每一本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读到凯恩斯,他如同一个坐标,是无数理论的起点,通往不同的小径。下面推荐的这一本书很厚,有多页,却是最好的经济学家传记:《凯恩斯传》/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著/相蓝欣、储英译

《管子》?

?第41章九变①第四十四凡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数以至焉②。曰: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则州县乡党与宗族足怀乐也。不然,则上之教训、习俗,慈爱之于民也厚,无所往而得之。不然,则山林泽谷之利足生也。不然,则地形险阻,易守而难攻也。不然,则罚严而可畏也。不然,则赏明而足劝也。不然,则有深怨于敌人也。不然,则有厚功于上也。此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用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将不战之卒,而幸以胜,此兵之三暗也。[注释]①九变:九种思慕的感情。②有数以至焉:有必然的原因。?第42章任法第四十五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则不然,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誉;舍数而任说,故民舍实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离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烦,百姓迷惑,而国家不治。圣君则不然,守道要①,处佚乐,驰骋弋猎,钟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不事心,不劳意,不动力而土地自辟,仓自实,蓄积自多,甲兵自强,群臣无诈伪,百官无奸邪,奇术技艺之人,莫敢高言孟②行以过其情以遇其主矣。昔者尧之治天下也,犹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为;犹金之在炉,恣冶之所以铸。其民引之而来,推之而往,使之而成,禁之而止。故尧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③,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注释]①道要:大要,最主要的方面。②孟:通“猛”,威猛。③国法法不一:国法废弛不能统一。后“法”读“废”。古之法也,世无请谒任举之人,无闲识博学辩说之士,无伟服,无奇行,皆囊于法以事其主。故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谌杵①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亲爱者不能离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士能以其智乱法惑上,众强富贵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邻国诸侯能以其权置子立相,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翦公财以禄私士。凡如是而求法之行、国之治,不可得也。圣君则不然,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辐凑以事其主,百姓辑②睦,听令道法以从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注释]①谌杵:指办事能力强的人。②辑:和,和睦。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没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故为人主者,不重爱人,不重恶人。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故明王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处也。借人以其所操,命曰夺柄。借人以其所处,命曰失位。夺柄失位,而求令之行,不可得也。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故有为枉法,有为毁令,此圣君之所以自禁也。故贵不能威,富不能禄①,贱不能事,近不能亲,美不能淫也。植②固而不动,奇邪乃恐,奇革而邪化,令往而民移。故圣君设度量,置仪法,如天地之坚,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然故令往而民从之。而失君则不然,法立而还废之,令出而后反之,枉法而从私,毁令而不全。是贵能威之,富能禄之,贱能事之,近能亲之,美能淫之也。此五者不禁于身,是以群臣百姓人挟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则主日侵。彼幸而不得,则怨日产。夫日侵而产怨,此失君之所循也。凡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适其意,顾臣而行③,离法而听贵臣,此所谓贵而威之也。富人用金玉事主而来焉,主离法而听之,此所谓富而禄之也。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所谓贱而事之也。近者以偪近亲爱有求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谓近而亲之也。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也。[注释]①禄:通“赂”,贿赂。②植:心志。③顾臣而行:看辅臣脸色行事。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匈①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夫君臣者,天地之位也;民者,众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职以待君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惊心而立私乎?故遵主令而行之,虽有伤败,无罚;非主令而行之,虽有功利,罪死。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夫非主令而行,有功利,因赏之,是教妄举也;遵主令而行之,有伤败,而罚之,是使民虑利害而离法也?群臣百姓人虑利害,而以其私心举措,则法制毁而令不行矣。[注释]①匈:同“胸”,心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biyinga.com/sjfb/9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救必应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