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沙馆长
步知公考公基主讲大咖老师
这是我们第次见面
年政府工作报告
老沙我的推文是几个老师中最慢的
年我又是最慢的
我似乎天生没有踩热点的敏感度
不过迟到总好过于缺席(貌似去年我也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今天就为大家奉上从公基视角来分析年政府工作报告。
老沙浅析政府工作报告首先,常规的知识点罗列,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记住就行:
1.两会召开时间:年5月21日——5月28日,其中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5月21日召开,5月27日闭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2日——5月28日。
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9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调查失业率5.3%以下,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9%(3%以内属于通货膨胀的合理缓冲区,超过3%属于风险区)。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4.减税降费2.36万亿,超过原定的近2亿元目标,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受益最多。
5.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6%。
6.一季度经济出现了负增长,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值得付出的代价
7.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十九大报告说了,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8.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
9.新增减税降费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其次,有一些特定名词,为大家解释一波,考试用得上:
1.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2.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
3.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4.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以上为识记部分。
接下来谈点理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两个词:就业!就业!就业!内需!内需!内需!
围绕着这两个词,政府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减税降费,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支出,降准降息,同时为了控制财政赤字率,中央政府带头,自上而下严禁各级政府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项支出都要精打细算。
这一系列的操作正好吻合我们经济课程里面讲到过的一个知识点:政府如何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整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学过的同学我们来复习一下,没学过的,也跟着老沙来涨一波姿势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两个词的含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市场市场,是人们进行买卖的地方。买和卖,是市场主体的两种行为,这两种行为互相缠绕,互相影响,但却并不一定完全同步。有的时候买家超多,那卖家的东西供不应求,很快会被抢售一空。也有时候买家寥寥无几,那卖家就生意冷清,挣不着几个钱。
我们如果用术语来表述上述场景,“买”这种行为,反映的就是我们的需求,卖反映的就是“供给”。供给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市场上有多少价格的货物,需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们手上有多少钱。在理想的状态下,供给=需求,那买家卖家皆大欢喜。但刚才也说了,这两者是不一定完全同步的。
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也就是我们手上的钱不足以购买市场上的商品的时候,商品滞销,这就是通货紧缩。而商品一旦滞销,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经营就会艰难,一些支撑不住的甚至会破产。企业经营艰难会裁员,破产会遣散,总之一定会导致一些员工失业,于是社会的失业率上升。失业了的人没有收入来源,这就导致社会总需求进一步减少,商品进一步滞销。当这种效应不断累积,就会导致经济大萧条的来临。
而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商品供不应求,这就是通货膨胀。商品供不应求,自然就会涨价,商品涨价,企业利润上升,为了填补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距,很多的企业会投入再生产,建新的厂房,生产更多的商品。建了新的厂房,要请新的工人吧?于是就业增加了。工人上班了,要发工资吧?工人领到工资以后,手上的钱多了,于是又有了新的购买力,进一步刺激需求增长。
很多同学问了,这有什么不好呢?你看,就业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企业利润也增加了,这都是好事啊!
没错,社会总供给适当的小于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理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投入再生产的动力,社会就业也会不断增加,增进社会发展和稳定(所以我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的规模。一般认为,当CPI的增幅小于3%,也就是今年物价比去年上涨不到3%的时候,通胀规模是合理的,对社会有益的)。
但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太多,情况就会起变化。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最直接快速的影响是物价的上涨,然后才有后续的投资增加、就业增加。所以,虽然就业和人们的收入也是在增加的,但总是反应在物价的上涨之后,也就是说我们收入上涨的水平是跟不上物价上涨水平的。这些年大家都在网上吐槽:啥都在涨价,就是工资不涨,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
其次,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会导致信贷的极速扩张,社会消费的热潮会让企业找银行借钱扩大再生产,建更多的厂房,生产更多的商品,赚更多的钱。消费者工资上涨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没关系,银行会借你消费贷,让你去透支自己未来的需求,继续买买买。
久而久之,消费者背负的债务越来越重,重到他无力偿还的时候,消费者破产。早已被透支一空的总需求极速下降,而供给端来不及反应,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瞬间扭转,泡沫破灭,无数企业破产,进而企业员工纷纷下岗,失业激增,企业破产了,消费者下岗了,金融机构放出的贷款就收不回来,于是金融机构也跟着破产,大萧条就此来临。
这个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美国年经济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通胀和通缩,都是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出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不起作用了,就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这支“看得见的手”(出自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来加以干预。
政府可以用的经济手段,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部分。
财政政策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条线。当通胀严重时,为了压抑总需求,政府会:
1.增加税收和各项行政收费,目的是把你的钱收上去,不让你消费或投资。
2.减少国债的发行,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防止政府的钱流入市场,进一步增加社会需求。
3.缩减对企业和个人的补贴和各项福利,让你自己多花点钱,这样用于消费的钱就少了。
而反过来,当通缩发生的时候,政府就会减税降费,增发国债,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对企业和个人的补贴和各项福利,目的就是增加大家手中的货币量,降低生活压力,保住企业,稳住就业,进而增加需求,刺激消费。
弄清楚了这些以后,我们再看年政府工作报告,就能看出一条完整的逻辑链:疫情爆发,全民居家隔离导致社会消费急剧下降→→社会总供给反应不及,供需结构严重失衡,表现为总供给远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商品滞销,企业经营艰难→→企业破产,失业增加→→政府出手干预,减税降费,增发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减税降费,政府收入减少了,同时政府的支出却在增加,国债的规模也在增加,这势必会导致财政赤字的上升。为了将财政赤字压制在相对合理的空间,我国政府也是煞费苦心。这就有了报告中“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这一段。
我个人觉得,这是整篇报告最感人肺腑的一段。
好,到这里,基本为大家梳理清楚了通胀和通缩的概念,以及政府如何干预、应对,但也留了个小尾巴: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央行的调控手段,最主要有四种。
1.公开市场业务:也就是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比如股票或者基金、国债等,吞吐货币。
2.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就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央行可以上调或者下降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来决定各大银行存在自己这里的钱的多少
3.再贴现率:贴现,是一些没有到期的汇票或者其他票据,提前找商业银行兑换,商业银行会扣除剩余日期的利息兑换给你。再贴现率就是银行找央行兑换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时,央行向银行收取的利率。这个比率由央行制定。
4.利率:即我们存款到银行,或者银行贷款给外界所收的利息比率。
之所以留着这个小尾巴,是为了布置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点进行一个推导。在疫情影响下,央行为了刺激内需增长,应该如何运用这四种货币政策。反之,如果遇到通胀,又该如何运用?
希望各位同学踊跃回答,适当时候我会公布正确答案。
作者丨公基沙馆长编辑丨小玉设计丨沧月
认识沙馆长“认识沙馆长”
往期内容精选党史系列,第五讲--抗日战争时期错过了今天,党史系列将不再有--大结局篇公基-时政热点及试题预测(6月份第四周),留言获取时政合集近期学习活动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公基考点打卡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