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对经济学的认识,本来应该是先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说起的。在对经济学的认识过程中,对《国富论》有一种无法言表的神往。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像神一样的存在。对其著作自然也是充满好奇。但是,当我把《国富论》翻看的时候,发现语言虽然生动有趣,离事物的本质很近。可惜的是,由于思维方式上的缺陷,根本无法触及作者的思想。其实,这么多年来,对于写作,一直都没有找到方法。无论是申论考试,还是在刘常委领导期间写单位报告。导致在学校期间,写省政府的报告,被MrCheng批的一无是处。
但是,这篇文章不是说《国富论》,而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下一篇文章打算将《国富论》的序言部分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脉络进行复制。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年下学期的时候到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借过,看过。可惜地是,没有用正确的思维习惯去看书。确切地说,是没有带着脑子去看书。最直接的结论就是:看不懂。商务印书馆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译者导读部分梳理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文章框架、基本理论、不足之处等等。现做二次加工。
首先,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要从题目读起。为什么是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也许就是MrCheng常和我们说的“问题感”吧。只有围绕问题才能有价值,有贡献。
回到上面那个问题。就业、利息和货币是针对萨伊的销售论(萨伊定律)
说一下萨伊定律:用一句话来概括萨伊定律的话,就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就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自用以外),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农民生产粮食(自用以外),是为了换取日用品。换言之,粮食的供给会创造出相应于自己的对日用品的需求。萨伊将这个事例普遍化,认为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
不仅如此,萨伊认为,每个生产者总是希望享用更多的物品,为此每个生产者会尽可能地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来和别人相交换。因此,社会不但没有生产过剩,而且生产能够达到最优,呈现出充分就业状态的。
在一个以物易物的简单商品生产的社会,萨伊定律的“没有生产过剩和失业状态”的结论可能是成立的。然而,在一个使用货币的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中,上述结论是否有效?为了验证,出现了“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旧货币数量论”,对应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就业”“利息”和“货币”。
“劳动市场论”认为,劳动者的原因造成了“少量的和暂时性的失业”,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这不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也不是生产过剩造成的。因此认为,萨伊定律适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利息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产品要不被用于消费,要不被用于投资,也不会存在生产过剩的失业现象。萨伊定律成立。
“旧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不过是交换的润滑剂,其唯一的作用仅仅是交换媒介。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功能。
上述三个相互关联的论点构成传统西方经济学有关就业的理论,目的在于证明:资本主义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
年爆发了西方经济学论证为不可能出现的危机,遵循萨伊定律的西方学者无法对危机做出解释,也提不出有效的对策。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目的就是反对传统的就业理论和对付危机的态度。具体来说,他企业推翻传统的有关就业理论赖以生存的上述由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货币论组成的三个部分并且提出他治理危机的对策。
凯恩斯的理论框架:
消费——消费倾向(市场)
国民收入资本边际效率——预期收益(市场)、市场价格(市场)
投资利息率——货币数量(政府调节无效)、流动性偏好(市场)
结论: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甚至提出“投资社会化”的主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