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转战三千里
大黄,犹如《老将行》中描述中的将军,一生转战南北。在《神农本草经》原文是这样说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为什么说他可以“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呢?
大黄是泻下中药的代表。其实,泻下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祛除体内的积滞、热毒、瘀血等,从而使到心、肺、肝、脾、肾五脏平衡有序。我国应用大黄治病历史悠久,现在依然活跃在各专科中。
在《伤寒论》的首药方中,使用大黄的就有15首。包含:大黄配合行气药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大承气汤;病变偏于胸的大陷胸丸;大黄配伍解表药的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配伍清热药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配伍活血化瘀药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是“攻下派”的代表,主张“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学术观点。喜欢使用大黄作为攻下的主要药物,在他的常用65个中药方中,有21首方使用了大黄。2一剑曾当百万师
将军功力之深厚,一剑可以抵挡(也有说是当做)百万雄师。大黄对于急性疾病和疑难疾病,若进行合理的配伍,同样也有非凡的功效。
大黄,性苦、寒。不仅能清热解毒,并通过其泻下作用,使热毒下泄,通常治疗热毒痈肿及一些疑难的热性疾病,也就是“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独特理论的体现。现代医学也是利用大黄的通便作用,恢复肠道功能,成为重症胰腺炎及急腹症的重要辅助治疗。
大黄组成泻心汤,在一些出血性急症中也有独到功效。此外,大黄在炎症、肿瘤性疾病等有潜在应用价值。这一切,与大黄富含余种活性成分息息相关。
3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再厉害的英雄,也有被误解的时候。对于大黄而言,最难过的莫过于“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对于“大黄救人无功”,纯属人们的误解。其实,中医药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纠正阴阳失调。清代名医郑钦安“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要想大黄发挥最佳的作用,也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大黄的生性刚烈,通过不同的炮制,可以发挥更宽广的作用。黄酒与生大黄搅拌炒干后,泻下作用会变得相对缓慢,而炮制为大黄炭后,止血作用就明显增强。由于蒽醌是致泻的主要成分,短时间的煎煮有利于其析出,需要大黄泻下的时候需要后下(先煎其他药物,最后10分钟放大黄的方法)。而鞣质是降低素氮的主要成分,作为慢性肾衰竭使用,则需要和其他药物同煎。如果鞣质含量过高,还会引起便秘,对于习惯性便秘的患者需要配合润肠通便的药物。4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慢性肾脏病,对于老将——大黄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事实证明,大黄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良药。大黄素、大黄酸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大黄鞣质类能降低尿素氮,大黄蒽醌抑制系膜细胞生长。如果证准确,合理配伍,大黄仍然是理想的药物。
试想一下,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老将,若得不到世人的认可,甚至引起无端的指责,你就不难理解大黄之所以嚎啕大哭的原因。
最后,让我们穿越回唐朝,再次领略大诗人王维的《老将行》,你更能体会大黄的一片苦心了。
不过这一哭,就把另外两个名将—芒硝和救必应哭了出来,为什么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