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又名白参、虎须等,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本草经注》载“此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沙参为临床常用药,可分为南沙参和北沙参两种,均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胃阴虚之证,但在皮肤科方面的报道较少。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在临床诊病中运用沙参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北沙参为常用,笔者有幸跟诊学习,现总结如下。
1湿疹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以皮疹多形、对称分布、有明显渗出倾向、剧烈瘙痒、易演变成以多形皮疹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禤教授认为湿疹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外因为风湿邪毒侵袭肌肤,内因为脾虚湿困,禤教授自拟湿疹方(基础方为北沙参、茯苓、葛根、徐长卿、薏苡仁、防风、苏叶、蝉蜕、生地黄、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生甘草),该方也是由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而来。
例1:谭某,男,79岁,年6月10日初诊。患者躯干、四肢反复起多形皮疹伴瘙痒3年,曾于外院就诊效果欠佳。现症见:双臀部、大腿、头皮红斑、糜烂、渗液,伴搔抓血痕;胃纳可,大便干,舌淡苔黄微腻,脉弦。中医诊断:湿疮,西医诊断:湿疹。治则:健脾祛湿,祛风解毒。处方:北沙参、茯苓、白鲜皮、紫苏叶、蝉蜕、徐长卿、薏苡仁、防风、白芍各15g,乌梅、苦参、乌梢蛇各10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其他治疗,医院院内制剂四黄消炎洗剂,混合研碎的赛庚啶片;内服搜风止痒片和氯雷他定片。
年6月24日二诊:瘙痒减轻,皮损较前好转;大便稀,每天2次,近日测量血压偏高。继续予上方,加重茯苓至20g、薏苡仁至20g以健脾祛湿;易白芍为钩藤10g,平肝潜阳。续服半个月。年7月10日三诊:药后复诊,病情好转,随症加减,原方续服14剂,皮疹逐渐好转。
按:本案中以北沙参、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治其本,徐长卿、防风、苏叶、白鲜皮、葛根、蝉蜕、乌梢蛇祛风止痒,生地黄、生甘草、白芍凉血清热解毒,诸药和调,使得郁结之风、湿、热邪得以分消,正气得以恢复,病情向愈。其中易党参为沙参,取其补中养阴、兼疗疮疾之意。现代药理学证实北沙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沙参提取物能明显增高小鼠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和T细胞数;胸腺内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亦有增加趋势,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可明显增加小鼠脾脏重量,但可降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这些研究表明沙参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体液免疫,调节免疫平衡。
2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相当于中医的四弯风,为一种遗传倾向的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疾病,皮疹好发于身体屈侧,干燥瘙痒,有渗出倾向。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而发,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久而导致脾虚血燥或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禤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脾虚湿滞为本,风湿热邪为标,根据年龄的不同,病机各有侧重,其中青少年及成人期往往由病久耗伤元气,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
例2:陈某,男,23岁,年5月9日初诊。患者特应性皮炎病史20年,见肘窝、项背皮肤粗糙干燥,伴见抓痕血痂;胃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家族史。中医诊断:四弯风,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治则:祛风清热,利湿解毒。处方:北沙参、徐长卿各20g,茯苓、地肤子、生地黄、葛根、防风、白鲜皮、紫苏叶、蝉蜕各15g,苦参、乌梅、五味子、乌梢蛇、甘草各10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依巴斯汀片、搜风止痒片辅助治疗。年6月6日二诊:症见瘙痒减轻,患者搔抓减少,偶有作呕;遂予上方去五味子、葛根,加姜竹茹15g,救必应10g,续服14剂。年7月25日三诊:病情好转,瘙痒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以上方随症加减。
按:该案患者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以健脾为本,取北沙参为补阴药中主药,滋阴润燥,兼具免疫调节,临床疗效显著。
3天疱疮
天疱疮的中医病名为火赤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多以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使用给患者带来严重副反应。禤教授主张在规范使用激素的前提下,随着病情得以控制,在缓慢减量激素的同时运用中医中药既能减少激素使用的副作用还能调整身体正气,扶正以祛邪。故天疱疮中后期的治疗中,中医药很有优势。
例3:崔某,女,56岁,年11月25日初诊。患者天疱疮病史,头部、躯干、四肢见红斑、色素沉着,未见口干、口腔溃疡,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细;尼氏征阳性。中医诊断:天疱疮(肝肾不足),西医诊断:天疱疮。治则:滋补肝肾。处方:蕤仁肉、熟地黄、牡丹皮、山药、益母草、生地黄、鸡血藤、薄盖灵芝、北沙参、白芍各15g,茯神20g,青蒿(后下)10g,甘草5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医院院内制剂消炎止痒霜和糠酸莫米松乳膏混合外擦,口服滋阴狼疮胶囊、薄芝片。年12月10日二诊:患者病情改善,仍有瘙痒,大便干,遂增北沙参至30g,加上防风、徐长卿各15g,用消炎止痒霜和卤米松乳膏混合外擦,辅以抗组胺药物。年12月29日三诊:患者症状减轻,水泡渐消,瘙痒减轻,上方加乌梅10g,增强抗过敏作用。后随症加减运用,巩固疗效。
按:禤教授认为本病急性期以热毒炽盛多见,病程日久,湿热化燥,灼津耗气,致气阴两伤,故后期以气阴两伤夹湿热多见。据此病机禤教授常以禤氏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薄盖灵芝、甘草)加减治疗天疱疮,六味滋水涵木;加鸡血藤、益母草活血祛瘀;青蒿退阴虚火旺之虚火。此处北沙参滋阴降火、扶正补虚,契合其调节免疫之功。
4黄褐斑
黄褐斑又名黧黑斑,以中青年女性多见,禤国维教授认为肾虚火旺,灼络成瘀,又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条达,肝郁气滞,气血瘀滞于面而成黄褐斑。针对病因病机,禤国维教授以六味地黄丸辨症加减,拟祛斑基础方(柴胡、防风、沙参、冬瓜仁、泽泻、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熟地黄、三七、甘草、珍珠母等)。
例4:李某,女,42岁,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面部起黄褐色斑日久,夏季日晒后加重,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暗淡、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肝肾不足)。处方:柴胡、防风、冬瓜仁、山药、熟地黄、蕤仁肉各15g,珍珠母(先煎)30g,北沙参、牡丹皮、茯神各20g,三七片2g,甘草、五味子各10g。21剂,每天1剂,水煎服。同时给予口服祛斑胶囊,配合增白散、祛斑露外用。年1月27日二诊:用药后较前好转,色斑较前变淡;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同前。
按:全方既以六味地黄汤为底滋阴补肾,又配以柴胡、防风、珍珠母疏肝、潜肝,沙参、冬瓜仁养阴润肺,三七活血祛斑,五味子补肾益气,肝肾同调。总体起到疏肝祛风、滋肾养阴、活血通络、润肤美白的功效。现代研究亦表明柴胡、防风、沙参、冬瓜仁皆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的作用。
沙参属滋阴药,性味平和,有丰富的药用和食用研究前景。在其他一些皮肤病的治疗上,禤教授也常用沙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晚期常由阴虚内热转为阴阳两虚,治疗以养阴固本贯穿始终,其中常用的就有生地黄、沙参、玄参等;因沙参具有抗菌及抗真菌作用,也可用于一些感染性皮肤病辅助治疗中。禤教授对于沙参的使用超于常人,其依据不乏古今典籍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曰:沙参“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名医别录》云:“主治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药性论》云:“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日华子云:“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中医古籍中沙参常被用于治疗肺胃阴虚之证,皮肤疾患的使用所见寥寥,禤教授正是在抓住古籍中对于沙参治疗皮肤疾患功效的记载,将之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发掘出沙参在皮肤病治疗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疗效都为沙参的现代药理研究所印证,从中药现代药理记载中,也可发现沙参在免疫调节、呼吸系统、肝脏系统、循环系统、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抗黑色素形成、舒张血管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在皮肤科方面,其具有的抗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抗络氨酸酶作用,在湿疹、特应性皮炎、天疱疮、黄褐斑方面都有运用。禤教授指出,在临床上应用沙参,亦要掌握其禁忌症,如对风寒咳嗽者禁服,另外《本草经集注》中提及:“恶防己,反藜芦”,《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禤教授在临床上熟练使用沙参治疗各种皮肤病,把沙参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继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