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太阳花学运”以来,台湾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天然独”,指时下年轻人在国家认同的态度上比较倾向“台湾是独立国家”的立场。然而,真实的两岸年轻人是什么样子呢?他们的互动碰撞又产生了哪些火花,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呢?
一、高雄餐旅大学教授刘维群:台学生对两岸交流越来越有深入理解
年冈比亚总统贾梅(YahyaAJJJammeh)曾在台“外交部”次长林永乐陪同下造访高雄餐旅大学,当时高餐大校长容继业率师生热烈欢迎并邀贾梅在校园内亲植铁冬青,象征“两国”友谊常存。如今大陆与冈比亚复交,被解读是大陆对即将上台的蔡英文政府一种警讯。
当年曾参与接待的高餐大教授刘维群认为,大陆此举确实是对民进党政府释出警讯,但刘观察,蔡英文的选举语言不等于实质施政,也不等于落实的政见,刘期盼两岸能多释放出些时间与空间。
刘维群说,大陆对台交流行之有年,应该知道台湾有时候是“选举归选举、生活归生活”。过去几年他也接触到些不错的工作机会在大陆,很多企业来向他要人,希望高餐大的 学生毕业后可以赴大陆工作、就业。以往他问班上同学大家的兴趣缺缺,但这两年下来,一个班级内已有超过四分之一强的学生愿意到大陆工作,学生对于两岸交流的成果与认识也有越来越深入的理解。
他认为,两岸如何建立起深化、直接的交流基础,让台湾民众或学子有感进一步产生认同,是未来两岸交流的重中之重。
刘维群认为,随着之后,蔡英文上任与各项人事安排若不妥善处理,民进党内的派系问题就会浮上台面。虽然“英派”现在是民进党派系中的 公约数,但民进党未来的“中间路线”为何,恐怕还有的磨。
刘维群表示,蔡英文过去曾担任过陆委会主委,对于两岸事务应当是相当熟稔,大陆的红线她不会不清楚。刘观察,民进党胜选后,蔡这几个月在两岸议题上的论述并不多。刘相信过去两岸交流所打下的深厚基础,尤其是学界与民间不太可能受到政治而有所中断。
刘维群说,台湾2月6日发生大地震,他自己首先接到关怀电话是北京联合大学书记韩宪洲的致电关怀。这种生活面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不是单一政治因素就能建立或中断。
大陆十二五计划、十三五计划都以经陆陆续续在推进,台湾应该把握大陆得发展机遇,趁势而上。否则民进党新政府喊出南向政策,到 若因两岸关系停滞不前,一样会失去实质的经济利基,台湾被甩到后面的机汇就会大增。
刘说,目前可感受到大陆对台陆客人数似有紧缩现象,两岸何不趁着台湾新旧政府交接之际,反思观光旅游是否还有其他精进的部分。他认为站在旅游学术的专业观点,“人数”多寡不是 评断观光产业的 标准。但大陆释放利多或惠台政策时,是否也曾考虑台湾民众有无实质的心理感受或认同?否则大陆认为对台一直施行惠台政策,但台湾民众却始终无感。这样的互动就会造成两岸交流上的迷思。
二、“前新闻局局长赵怡投书:天然独其实是“人造独”
从千岛湖事件到“太阳花学运”整整20个年头,年轻人满怀热情,为了伸张正义、追求理想而走上街头,本不足为怪,但抱持抵制中国、扬弃固有文化的偏执立场,当然不仅仅是受到“二二八事件转型正义”、“教育部修订课纲”、“年轻族群就业困难”或“国民党立院黑箱作业”的刺激,而系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受到特定意识形态框架制约之故。古人说“性虽善,待教而成”可为佐证。绿营所谓“天然独”就在当权者的政治操弄逐步成形。
先不去计较台湾的年轻人口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挺独,但即使多数人有此倾向,也绝非“天然”,而是出于特定政经文化环境的感染,是经过高度人为操作的集体影响(groupinfluence)的结果。
回顾台湾民意指标由“统”到“独”的转折是在年代中期,关键人物是李登辉。他以公理为号召、改革为名义、修宪为手段,首先解散“万年国会”,接着进行废省、冻结《国统纲领》以缩减中华民国政府对固有疆域的主权,继而倡导“台湾优先”及“中华民国在台湾”等独台言论, 推出“两国论”正式将两岸分割;陈水扁接棒后,进一步落实法理 ,厉行“去中国”与“去中华文化”运动,凡属与中原文化脐带相连的历史文物与记忆均欲除之而后快,包括更改历史教科书、取消传统节庆纪念日等。
李、陈两任首尾相连,大陆政策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不外乎:一、台湾是民主的、开放的、文明的,中国是极权的、封闭的、霸道的,双方在本质上存在极大歧异;二、与对岸来往,必须以台湾为主,并讲求对等与尊严,慎防被中共以大吃小;三、台湾应靠在民主国家阵营一边,共同围堵中国的侵略野心,简言之,就是要“亲美日,远大陆”。
年4月1日千岛湖事件爆发,李登辉见机不可失,乃发动 波批共攻势,严厉谴责“中国政府践踏人权、中国人欺侮台湾人”,引发岛内群情激愤,同声挞伐。根据台湾民调资料,在案件发生1个月之后,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首次超过“自己是中国人”。
从此,每当两岸间发生嫌隙,我方有心人士都会夸大渲染,致令事态扩大,余波动荡,而一般民众也在风动草偃之下逐渐对大陆社会萌生反感,连带对若干中原文化的表徵也有所排斥,终而形成狭隘的地方主义意识型态框架。年国民党虽重掌政权,却始终未能正本清源,重振炎黄世冑和中华文化在台湾的正统地位。
时间,可以模糊记忆,甚至可以冷却热情,消弭仇怨,但不会让一个社会的成员对本身国家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内涵产生疏离或厌恶感。所谓“天然独”,主要源自于当权者的政治操弄。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本为两岸之间 公约数之一,也是化干戈而玉帛的首要途径。马英九上任时曾私下表示,台湾民众的本土情结积重难返,他希望在8年任内至少能恢复国人自承为“中国人”(当然也是台湾人)的身分认同。如今视之,身负蓝军重托的马总统没能做到他的自我期许。
而备受北京猜疑的蔡英文若能做到,则两岸局势必将峰回路转,到了那时候,“两岸一中”自然成为主流民意,而“九二共识”不就是“台湾共识”了吗?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两岸青年互动
由于台湾岛内政局在不久前的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台湾当局新的主政者,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光谱属性的不同,在上台后,可能在两岸关系论述和实际的两岸政策推动上,采取有别于先前马英九当局的作为。
作为其中一环的两岸青年间的互动,不可讳言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在传统的两岸青年互动形式,诸如夏令营、联谊会、学术研讨会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等相关实践,所能取得的成效不如预期的状况之下,探索新的互动路径越发凸显出其必要性及紧迫性。
新媒体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相关属性,与当下年轻人特质较为契合,因此倍受两岸年轻人的热捧。在台湾,年轻人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据台湾网络信息中心于年8月进行的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显示,在万人总上网人数中,18至30岁的台湾年轻人上网率已接近%。
而台湾“发展委员会”公布的年数字机会调查报告显示,在社交软件中,脸书(Facebook)使用率 ,高达87.2%,而Line次之,使用率为83%。另外,号称台湾岛内 型的社群交流网站PTT,使用人群大多为18到35岁的年轻人,据说拥有万个注册账号,顶峰时段有超过15万人同时在线。该社群交流网站内容相对宽泛,栏目从政治、娱乐八卦、文学旅游以及军旅网购不等,是台湾岛内年轻族群在网络上的主要集聚地,在年轻人中拥有较高的舆论影响力。
部分台湾民意代表甚至是从该论坛起身投入政坛,同时该社群交流网站也是岛内不少媒体寻找新闻素材的来源地。可见,诸如此类的新媒体在岛内年轻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而在大陆,新媒体主要的使用群体同样是年轻人。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biyinga.com/xwgj/1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