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植物被称为“美白仙子”,它就是白芨。“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芨。”白芨是兰科植物,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它能在很阴暗的环境里花,花梗从碧绿的叶片中婷婷而出,娇艳而不失高贵。白芨最常见的就是紫花,人们常常用它做盆栽或插花。
白芨自然产区分布有限,再加上近年来遭到过度采挖,资源日益减少,世界已将白芨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在我国也被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
千百年来,人们把白芨一直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敛疮止血、补肺、消肿生肌功效,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
但随着科技发展白芨的应用越来越广,白芨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白芨种植,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高。
白芨,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川谷潮湿处。块茎肥厚肉质,呈三角状卵形,黄白色;须根多数,常数个并生,上有多个同心环形叶痕,形似“螺丝”。
叶3~5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15~3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延成鞘状抱茎,全缘。
夏季开花,淡紫红色,总状花序顶生,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蒴果纺锤形有6条纵棱。
秋末采挖,去残茎、须根,洗净,煮10分钟(以无白心为度),剥去外皮,晒千或烘千;或切片后干燥。
《本草纲目》中记载:白及,性涩而收,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
《本草经百种录》载有:白及,气味冲淡和平,而体质滑润,又极粘腻,入手筋骨之中,能和柔滋养,与正气相调,则微邪自退也;
《本草汇言》中有说,白及,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
白芨的传说故事:关于白及之名曾流传一段故事:古时有一名会稽将官,为保皇帝从关外回京而身负重伤。
皇帝感动,必须要将其治好,太医们将腿肢折及外伤均治好了,而肺穿破医不好。皇帝征召能士医治。
有一个农民拿一把像菱角肉似的根和草献上。把药烘千磨末,一半冲服,一半外敷。用药后果然奇效,
肺伤愈合而吐血停止,皇帝大喜。而农民不要钱财,只求皇帝赐一药名,且编入药书,公布天下为更多的人服务。
皇帝连连点头道:“好!好!这药还没有名字?”并问:“你叫什么名字?农民回答说:〝我姓白,名及。”皇帝笑笑说:“这药就叫白及吧”。
美丽的白芨花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为新时代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兴旺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种植的亩白芨,按照每亩产值9万左右,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基地负责人说。
白芨种植为当地提供近多个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同时,还推动该兴旺村的经济发展,村民人均收入每年可增加元左右。
“白芨要三年生长期,等到三年的采摘期,估计一亩能产公斤的鲜白芨,一亩的产量可达到5万元左右。”
白芨通常种植4年才能以高价出售。而且对环境和气候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有太多的水或干旱,白芨很容易死亡。
它非常适合在潮湿的山坡上生长。目前,人工种植白芨的价格非常高。新鲜商品每斤售价超过50元,干货一般售价超过80元。然而,种植成本更高,回报期更长。
云南恩润生物作诗赞扬白芨说:
你静悄悄,是小草,也是药;
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勇于三色争鸣,不放弃一切东西;不需获得别人评价;不计较身边人给予的态度;
众多环境你都能停留;
味苦甘涩,性微寒;止血,消肿,去腐,生肌,是你最主要功效;补肺,收敛是你并有的作用;
虽然很小,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