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救必应 > 救必应生境分布 > 正文 > 正文

我在漫漫人生路上集百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2/14 12:13:16

年,在江苏,一个女娃呱呱坠地,其兄妹三人已死于脐风,父亲怕其也不能幸免,便跑去外面的村镇买了防此病的中草药喂其服下。女娃侥幸存活了下来,她的名字叫胡秀英。

青年胡秀英

“哭的小孩”

胡秀英,四岁丧父的她,自小便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虽是不识字的乡下人,却异常开通,从不要求她裹脚,给予了她极大的自由与尊重。

母亲辛勤耕作时,胡秀英时常帮忙送饭到田间,在劳作之余坚持读书。她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幸运的是,当时有基督教教会在她的家乡办学,胡母毅然决定带着她前往求学。在那里,胡秀英不仅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还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温暖与关怀。

回忆起那段时光,胡秀英满怀感激地说:“我在基督教小学读书,在家里吃饭、睡觉,不花多少钱。读完四年级后,我跟随邻村的孩子进城读中学,那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50里路才能到达学校。从早上走到下午才到,累得不得了。到了晚上我想找妈妈,妈妈不在,就哭了,所以我在那所学校得了一个外号叫‘哭的小孩’。”

治疗流感的“三冬茶”

胡秀英教授拍摄于香港中大图书馆前

上世纪70年代,胡秀英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中药研究的重要性,于是她积极推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中药研究中心”。在这个研究中心里,胡秀英教授带领团队对多种中草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就包括冬青科植物。

冬青科植物在中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而胡秀英教授正是冬青科植物研究的权威学者。她深知冬青科植物的药用功效,于是决定研发一种以冬青科植物为主要成分的凉茶。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良,胡秀英教授终于研发出了三冬茶。这款凉茶由三味冬青科植物的入药部分——岗梅根、救必应和苦丁茶,再佐以其他药材精心研制造而成。它不仅口感独特,香气扑鼻,还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湿止痛等多种药用价值。

三冬茶的研发成功,不仅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中药研究中心赢得了声誉,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健康、美味的凉茶选择。胡秀英教授因此被誉为“凉茶专家”,她的名字也与三冬茶紧密相连。

足迹遍天下,成就映千秋

胡秀英的学术生涯始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随后在岭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最终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位在此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女学生。这一成就不仅为她个人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女性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胡秀英

胡秀英的研究领域广泛,但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对冬青、萱草、泡桐、菊、兰等植物的深入研究。她不仅采集了超过三万份植物标本,发表了超过一百六十篇专题论文,还因其在植物分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被誉为“植物学活百科全书”。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植物学的知识体系,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在哈佛大学安诺树木园担任高级研究员期间,胡秀英领导并参与了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包括《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作。她利用哈佛大学丰富的植物数据和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书籍,为《中国药学大典》中的七百余种中药鉴定了名称,这一工作对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胡秀英的学术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无数次实地考察和艰苦研究的基础之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球仅有七位从事野外采摘的女植物学家,胡秀英便是其中之一。她背着行囊,翻山涉水,不畏艰难险阻,足迹遍布中国的山川湖海,甚至远至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年于大帽山

在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任教期间,胡秀英走遍了四川及巴蜀群山,多次前往川西雪山采药。她曾在九峰山采集到一种疑似冬青的小红果,带回重庆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研究,并据此写下了多篇有关冬青的论文。这些实地考察不仅为她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让她对植物的生长环境、分布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退休后,胡秀英的学术热情并未减退,反而更加炽热。她不仅继续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还多次到内地讲学,走了1.6万多里路,足迹遍及九所大学。她的身影出现在高山、海边、湖边,香港几乎没有她未曾踏足的地方。这种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的无限热爱,让她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胡秀英的一生是对植物学研究的极致热爱和不懈追求。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她的学术成就和足迹遍天下的故事,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中。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biyinga.com/sjfb/16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救必应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