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范蠡的故事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他帮助勾践复仇灭了吴国,就在勾践大获全胜之际,不仅拒绝了勾践“与子分国”的奖赏,反而带着西施跑了。跑到齐国的海边,用“计然之计”,艰苦创业,成了齐国巨富,齐王请他当了相国,干了三年,辞职,散尽千金又跑了。跑到宋国的陶丘(今山东荷泽市定陶区),这个地方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天下的地理中心,凭借“计然之计”,一不小心又成了富甲天下的人物。他在功成名就之时,却总是急流勇退,他曾三散千金,但毕竟天生我才,干金散尽复又来。李斯称赞他:“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范蠡为什么老是要躺平呢?他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这显然是“盛极而衰”的道家理念。李学勤指出:“《越语下》所述范蠡的思想,显然是应该划归黄老一派了。”陈鼓应认为:“范蠡上承老子思想而下开黄老学之先河。”王博提出:“范蠡的思想可以说正是所谓黄老之学的雏型。”魏启鹏也认为:“范蠡学术思想,已略具黄学与老学之长。”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范蠡可谓是以老子为指导思想,改变过他那个世界的哲人。三番五次躺平的范蠡,却又是一个总躺不平的传奇。在上篇俺写了陶渊明的躺平,解释了心为形役的由来,如何摆脱心为形役?是像陶潜那样去虚构一个理想的桃花源,还是像陶朱公那样去改变自己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为什么范蠡能做到,而九百年后的陶渊明却只能制造优美的精神鸦片?这是个值得一说的事。范蠡与文子,孙子(孙武),孔子,老子是同时代的人,“太上老君”,文圣,武圣,商圣在同一星空下闪烁的年代。而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又影响了孙子,范蠡,甚至孔子的人生。历史的因缘聚会真是精彩绝伦,再好的编剧也编不出来。先来说一说这段历史趣闻。这个故事要从楚平王二年(公元前年)说起,那年太子建十五岁了,为了联合秦国抗晋,楚平王派费无忌前往秦国为太子迎娶秦国公主孟嬴,这本来就是政治婚姻。孟嬴到达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之后,费无忌百般夸赞孟嬴,说她貌若天仙,强烈建议楚平王自己娶孟嬴。楚平王居然同意了,把太子妃给掉了个包,抢走了未过门的儿媳妇,让一名齐女冒充孟嬴,自娶孟嬴为夫人。一年之后,孟嬴生下一个儿子熊珍(即后来的楚昭王)。这一年范蠡大约9岁在楚国,孙子18岁在齐国,孔子24岁在鲁国,恐还在当乘田小吏(乘田,鲁国管畜牧的官名)。老子44岁,在洛阳,周王室的“中央文献资料室的主任”。文子据说此时在楚国,楚平王向文子问道。文子年龄无确切记载,有人考证过文子比孔子年少。如果楚平王在这一年向文子问道属实的话,那么不到24岁就受到楚平王的接见与请教,算出道很早的才俊之士了。楚平王娶了太子的媳妇,这事儿让人震惊与费解,一方面怪罪宠臣费无忌出坏点子,另一方则指责楚平王好色,这样内因外因就都齐了。其实孟赢长什么样,《左传》里根本就没提,楚平王作为一国之君,最不缺的就是美女,况且把太子妃娶来当夫人,这个动静就太大了。所以楚平王娶了儿媳妇,当另有原因。楚平王的哥哥是楚灵王,按理轮不到他当楚王。楚灵王兄弟五人,楚平王年纪最轻,最受灵王信任。楚灵王灭了陈国与蔡国后,让他的这个最信任小弟去当陈公与蔡公。楚灵王是个狠角色,他的侄子在继承了王位的第四年,生病卧床。公子围(即登基后的灵王)借机探望,跑到宫里把自己的侄儿勒死了,篡夺了王位。灵王在内政上的伟大成就,是留下了楚王好细腰的名声。而且不分男女,不仅宫女们争相采用饥饿疗法,将三餐变为一餐,而且大臣们也争相细腰,满朝文武为了细腰变得面黄肌瘦。他善于玩乐,大兴土木,盖了“章华宫”这么一个豪华会所,占地四十里。对外一言不合就开打,把蔡国的国君骗来喝酒,趁机把人给杀了,把蔡国给灭了。楚灵王在历史上属于昏君的典例,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就是形容他的。楚人对灵王很不满,蔡公弃疾(灵王的弟弟,后为楚平王)等人趁灵王在外征战,杀掉灵王的儿子太子禄和公子罢敌,立自己的另一个哥哥公子比为王;同时还派人到乾溪去(灵王当时发兵讨伐徐国,驻扎在乾溪,今安徽亳县,属楚国东境),向楚国的官兵说:“你们的国家已经换了新的国王,你们要回去的,可以留任原来的官位,你们所拥有的土地也可以归还你们;如果你们不回去投靠新王,继续跟着这个昏君。那么你们被抓住以后,就要被杀头并夷灭三族。”灵王的部队本来便非常不满,就一下子作鸟兽散,只剩下灵王在乾溪。王位丢了。儿子也被杀了,就倒在地下嚎陶大哭,喊天呼地。他对旁边仅存的两个随从说:“我不是为自己伤心,我是为儿子伤心。我对儿子多好啊,怎会遭到这种报应啊?”一个随从说:“你杀别人的儿子太多了,能不到这种地步吗?”灵王被他抢白了这一句话,当即止住了眼泪。这时,郑丹来到他的身边。灵王非常信任他,就问郑丹,郑丹说:“我看你应该回到楚都的郊外,看看国人的反应怎么样?“灵王慌忙摆手:“这还用看吗?我要是到了他们的手上,他们准得把我杀了。”郑丹说:“那你就去诸侯家去找救兵吧。”灵王说:“那也不行,我把他们的王给得罪了,谁会在这时候帮助我呢?”郑丹觉得这个以前不可一世的君主,如今真正可怜极了,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觉得自己也帮不了他,便离开了他。楚灵王只好一个人在山里闲荡,走得饿了,就想下山去要点吃的。他遇上以前的一个熟人涓人畴,就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说:“我都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点儿吃的吧。“可是那人说:“我们的新国王已经下达命令,谁要是送你吃的,就会被杀头。“灵王又气又饿又累,一下倒在了地下,正好压在了那人腿上,昏了过去。那人抽出了自己的腿,边走嘴里还边说:“你这罪恶滔天的家伙,你也有这一天啊!“灵王后来又遇到大夫申无宇之子申亥。他为王之前和之后,申无宇都出于正直冒犯过他,但他并没有处置申无宇,所以申无宇临死时叮嘱申亥报答灵王的恩情。申亥把灵王请到家中,给他饮食,还让两个亲生女儿给他侍寝。但灵王已经没有这个心思了,衣不解带,只是哭。半夜里,哭声没了。申亥的女儿向父亲报信说,楚灵王已经自缢而死。申亥竟然杀了自己两个亲生女儿给灵王殉葬。楚灵王死后,死讯一时没有传开。蔡公弃疾听从手下献计,假称灵王杀回来了,吓得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杀,于是他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楚平王。兵不血刃,蔡公弃疾就这样让自己的三个哥哥都自我了断了,然后就成了楚平王。可以看出他是个极有心机的人。能最终登上大位,与他任蔡公时,蔡国势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公元前年,太子建十五岁,倒推十六年前,蔡楚边境上有个小官员的女儿,爱上公子弃疾,主动追求,生下了后来的太子建。弃疾娶蔡女,自然会增加蔡人对他的支持,为后来成功发动政变提供了条件。弃疾成为楚平王后,让蔡,陈两地复国,与其他的诸候国和平共处。并且宣布休兵五年。这个时候,楚平王要摆脱蔡国的影响力,蔡地有恩于他,他也让蔡人复国,算是一报还一报了,不能让蔡人老是以恩人的原故,得寸进尺。太子建的生母是蔡女且出身低微,若娶了秦公主,一则可得到秦国的支持,二来也是对蔡国的警告。作为心机婊的楚平王,大动干戈娶了太子妃,是个政治考量,不是费无忌夸孟赢美貌就能动心的事。如果仅仅是娶了太子妃,楚平王就算不上是心机婊了,他是要废太子的。在孟赢生下熊珍四年后,平王终于向太子动手了。楚平王六年(公元前年),派太子建居住城父,戍守边疆。无忌又日夜在平王面前谗害太子建说:“自从我无忌迎接秦女来国后,太子就怨恨我了,也不能不怨恨君王,君王要稍微自加防备吧。况且太子居守城父,拥有兵权,对外交结诸侯,而且想要攻进京城呢。”平王召见太子建的太傅伍奢进行责斥。伍奢知道是无忌的谗害,就说:“君王怎么因为小臣的谗言而疏远骨肉呢?”无忌说:“要是不制裁,以后就要后侮的。”这时平王就囚禁伍奢。于是命令司马奋扬去召太子建,想诛杀他。奋扬情知太子建无辜,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自己不慌不忙上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奋扬才赶到城父。奋扬让城父大夫把自己押送郢都去待罪,平王问奋扬:那个命令,出自寡人嘴里,进到你的耳里,是谁泄漏给太子建的?奋扬坦然地说:是臣。大王曾经嘱咐臣要像服侍大王一样服侍太子,臣虽不才,不敢三心二意。臣按大王先前的嘱咐执行,不忍心按大王后来的命令执行。臣把太子放跑,现后悔莫及。平王问:那么,你怎么还敢来见寡人呢?奋扬说:臣没有完成大王的使命,如果不来,就是再次违命了,臣不敢。平王无奈,对奋扬说:回城父去,还像以前那样做的官吧。无忌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死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患。何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罪为条件,召他们前来,他们一定会到的。”于是平王就派使者告诉伍奢说:“能召来您的两个儿子您就能生,不能召来他们就将死。”伍奢说:“伍尚会来,伍胥不会来。”平王说:“为什么?”伍奢说:“伍尚的为人廉正,能为节义而死,仁慈孝道,听说召他而赦免父罪,一定前来,不顾自己的生死。伍胥的为人,机智而好谋划,勇敢而争功名,知道前来必死,一定不会来。可能成为楚国忧患的一定是这个儿子。”这时平王派人召他们,说:“你们前来,我会免除你们父亲的死罪。”伍尚对伍胥说:“听说父亲能被赦免而我们不前去,这是不孝;父亲被杀而不能报仇,这是没有计谋;考虑各人能力来行事,这是明智。你逃走吧,我去送死。”伍尚于是去了郢都。伍胥弯弓搭箭,出来见使者,说:“父亲有罪,为什么要召他的儿子呢?”拉弓要射,使者往回就跑,伍胥于是逃奔到吴国。伍奢听了此事,说:“伍胥逃亡,楚国就危险了。”楚平王于是下令杀死了伍奢、伍尚。除了伍胥跑了,伍家三百多口人被灭了门。这么大的血海深仇,落到伍子胥一个人的肩上。史书上把楚平王娶儿媳,欲杀太子,灭伍门都说成是听信小人费无忌馋言的缘故。费无忌最多也就是康生,很会猜磨上意而已。在上面的这段历史中,古人的忠义观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伍奢是太子太傅,平王要杀太子,伍奢是会拚命反对的,所以不能不杀。费无忌是太子少傅,但他已抱定平王的大腿,除掉太子反显其忠心。从申亥的愚忠,到奋扬,伍尚在两难选择下的折衷,在生死与道义之间做选择,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人的忠义观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变,其好的一面如做人要有节气,其坏的一面如忠的对象主要是人,也是人治社会持久的原因之一。这是值得研究的大文章。俺以后要更深入地研究一下。但简言之,忠义观将社会的组织形式从纯粹的kinselection(血亲选择)拓展为一个更广泛的方式,最终必通向roleoflaw(法治)。虽然至少到今天,这个转变在中国还没完成,但在未来的三十年或五十年之内,依然有希望完成这个过渡,最终成为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结束二千多年来的秦汉体制。尽管这最后的一公里会异常的艰难!但转型的条件都已充分具备,只等唐僧到来,给孙猴子带上一个紧箍咒了。公元前年,伍子胥奔吴。孙武23岁,前两三年,他漫游天下,考察古战场,现回到齐国,为撰写《孙子兵法》作准备。孔子29岁,在鲁国已开始创办私人学校了。范蠡14岁。到了有志于学的年纪了。史书上说文子是范蠡的老师,而且文子又名计然,是老子的学生,著作有《文子》一书。计然向范蠡传授了七计,范蠡用了五计就帮勾践灭了吴国,成了霸主。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所以范蠡就从政坛躺平,用“计然之计”发家致富去了。《文子》这本书在唐代被柳宗元认定是后人的伪作,这一说法后来就越来越流行起来。至到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6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但确证了《文子》一书的存在,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虽然文子其人以及《文子》可以确定是存在的,但文子又名计然说法与历史记载有很大的矛盾。《越绝书·计然内经》:反越五年,未闻敢死之友。或谓诸大夫爱其身、惜其躯者,乃登渐台,望观其臣有忧与否。相国范蠡、大夫种、句如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今译:回到越国已经五年了,没有看到想讨伐吴国为越王洗雪耻辱的大臣。是不是大臣们爱惜他们的生命和荣华富贵。于是,把大臣们指集到淮阳宫,来观察大臣们是不是忧国忧民。相国范蠡、大夫文种整齐地坐在其中,表面上一点都看不出急于报仇雪恨的样子来。越王即鸣钟惊檄而召群臣,与之盟,曰:“寡人获辱受耻,上愧周王,下惭晋、楚。幸蒙诸大夫之策,得返国修政,富民养士。而五年未闻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群臣默然,莫对者。越王仰天叹曰:“孤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孤亲被奴虏之厄,受囚破之耻,不能自辅,须贤任仁,然后讨吴。重负诸臣,大夫何易见而难使也?”今译:越王于是命人敲钟并发布圣旨召集大臣一起来商议,说:我受到吴国的羞辱,上对不起周王,下没有脸面对晋、楚国的各国诸侯。承蒙各位的出谋划策,得回到祖国并积极治理国家,已经准备了五年了,人民富裕了,士兵强悍了。在这五年里,没有听到有谁想要报仇雪恨。难道真的没有人为我分忧吗?大臣们还是不说话,没有什么反应。越王于是仰天长叹,我听说让大王忧虑,是做大臣的耻辱;而大王遭到侮辱,从臣子的应该自尽以谢天下。我亲自遭受被俘虏的灾难,遭受被囚的耻辱。没有办法,需要借助各位人才的帮助,讨伐吴国,洗雪耻辱。各位都是我为之托付国家的国家重臣,难道真是看到困难和危险就放弃不做?于是计倪年少官卑,列坐于后,乃举手而趋,蹈席而前进曰:“谬哉!君王之言也。非大夫易见而难使,君王之不能使也。”越王曰:“何谓?”计倪曰:“夫官位、财弊、金赏者,君之所轻也;操锋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今王易财之所轻,而责士之所重,何其殆哉!”今译:于是,因为年轻官职小而坐于最后的计倪,举着手走向前说:不是这样的!不是大臣们看到困难和危险就放弃不做,而是时机不到,大王不能那样做。越王说,为什么?计倪回答:官位财币金赏,这些是大王所轻视的;操锋履刃、冲锋陷阵、赴汤蹈火,这些是群臣所重视的。今大王吝财之所轻而责臣之所重,岂不是很荒谬吗?这一段显然与文子即计然大相矛盾。越绝书中的计倪,被认为就是计然,他比范蠡年少且官位小,范蠡已经是相国,他只是个开会坐在后排的角色。另一方面,据《吴越春秋》:越王曰:“何子之年少于物之长也?”计倪对曰:“有美之士不拘长少。”越王曰:“善哉!子之道也。”乃仰观天文,集察纬宿,历象四时,以下者上,虚设八仓,从阴收着,望阳出粜,筴其极计,三年五倍,越国炽富。句践叹曰:“吾之霸矣。善!计倪之谋也。”(《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今译:越王说:有才能的人才是不是一定要年纪大的。计倪回答:有才能人并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越王说:对啊!你说得对。于是,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上下齐心。内修政治,外交于诸侯。只用了三、五年,越国就国富民强起来。越王长叹:我国之所以有今,全靠计倪的计策。《越绝书》中的计然更像是范蠡的心腹,他强烈要求勾践多向范蠡与文种请教:越王曰:“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计倪曰:“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由此看来,文子与计然是两个人。计然比范蠡年轻,据史记,在范蠡20岁的时候与文种投奔越王勾践时,就有计然,是范蠡的心腹,后来成了大谋士。只是这么一个聪明人,后来史书上就没再出现过,就成了一个迷。俺快速地翻阅了《文子》一书,内容主要是关于道的理论问题,而计然之策和计然与勾践对话的内容,大都在具体问题的操作层面上。两者之间的差异极大。文子与计然应该不是同一个人。后人以为文子是范蠡的老师,仅仅因为《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范蠡师事于计然。而计然即文子,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相关史料,是《太平御览》卷所引太史公《素王妙论》中的一段话:“计然者,蔡(葵)丘濮上人,其先晋国公子也,姓辛氏,字文,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所以文子即计然与《越绝书》相矛盾,怕是以诈传诈的说法。范蠡的出身寒微,但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们自然会认为他一定得到过高人的指点。如果我们想一想孔子有老师吗?老子有老师吗?孙子有老师吗?就会理解孔子的一句名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__《论语》:季氏篇这里的生而知之,并非生下来就什么都明了,而是这种人能够提出前所未有的创见,找到前所未有的方法。老子,孔子,孙子,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福特……这些人都是生而知之的典型,尽管孔子谦虚,说他自己算不上生而知之,他属于敏而好学。像范蠡这样的人物,又何偿不是生而知之之人!生而知之者,不是没有老师,只是他们的老师就是我们周边的人与事,见微知著是生而知之者的共同特点。据说爱因斯坦坐公交上班时,看到钟塔的时钟,突然灵光一闪,以不同车速经过这个钟与地面的观察者会有什么不同?这个念头最终成了相对论。老子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正是道的作用的体现。有这个认识已经很了不起,但怎么才能认识这个道呢?科学是唯一的方法,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就是万物存在之道。当然这就涉及到了万物的存在方式,如果没有麦克斯韦方程式出现在先,要导出质能方程式也没有可能。所以生而知之者也只能在前人累积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创见。文子是不是范蠡的老师,没有深究的意义。这一篇很长了,在下篇具体说说范蠡是如何见微知著的。只有学会见微知著的方法,我们才有摆脱心为形役的可能!相关阅读龙老大漫谈|躺平的N种姿势之陶渊明:拒绝心为形役龙老大说经济|会重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biyinga.com/sjfb/1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