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桃(Syzygiumjambos(Linn.)Alston)隶属于桃金娘科蒲桃属。常绿乔木。叶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端渐尖,叶基楔形,叶背侧脉明显,在叶缘处联合。伞房花序顶生,花白色,直径4—5厘米。果球形或卵形,直径2.5—5厘米,淡黄绿色。
蒲桃,在岭南本地多称为“水蒲桃”,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经超过百年,由于果实芳香馥郁,闻起来让人垂涎三尺,故其在岭南人民的心目中是极为美味的野果。
清代任监察御史的吴震方就曾对蒲桃这味佳果倾仰不已,在他所写的《岭南杂记》中就记载着这么一段话:“忆幼时在福建永春县食一种名香果,形小圆长,肉松,甘香异常,重握即碎。”
为此他还到处寻访这道儿时的美味:“后两次入闽,于福省遍觅不可得。”罗浮僧云:“山中甚多,每熬为糖果以饷客。余两次入粤,未及尝也。”
成熟的蒲桃果呈黄色,香气四溢周健/摄
蒲桃经考究并非为我国原生,而是从东南亚地区引种而来,其在印度语中称“jambos”,所以在拉丁学名里直接将“jambos”用于种加词上。
它在我国许多省份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各地称谓皆有不同,菩提果、菩提子、香果均有。对于蒲桃的描述,在《泉州府志》里就写得很具体:“香果,花白瓣小而缨长,开时见缨而不见瓣。其实如鸡蛋,有口类石榴,肉如枰果而虚中,有核或单或双,似弹棋子而较圆,香馥清冽,浸酒甚佳。”
这段话里将蒲桃雄蕊多数、子房下位、果实中空等特征都描述出来了。清代的孙元衡就很风趣地用蒲桃的特点写了一首爱国诗,诗是这么说的:“但有繁须开烂漫,曾无轻片见摧残。海天春色谁拘管,封奏东皇蜡一丸。”
“花白瓣小而缨长,开时见缨而不见瓣”
《泉州府志》描述蒲桃的花很是具象
廖浩斌/摄
蒲桃多被人称为水蒲桃,主要是由于其喜爱生长于水边,由于蒲桃树极耐水湿,能长时间生长于高湿的水边或湖边,因此蒲桃将自己的果实进化成了中空的样子,这有利于蒲桃果落后能浮在水面漂到更远的地方,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扩散到更广阔的天地。
人们利用它爱水湿的特性,在城市绿化中往往会将蒲桃树栽植于池塘边或溪水旁,它与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串钱柳(Callistemonviminalis)、水翁(Syzygiumnervosum)等一起成为水边造景的首选树种。
在逸仙湖公园
依水而长的一株蒲桃树
廖浩斌/摄
除了作为鲜果食用,蒲桃在明清时期起便有被加工成果酱或果酒的记载。明末清初的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有记载:“蒲桃……罗浮涧中多甚,猿鸟含啄之余,随流而出,山人阻水取之,动盈数斛。以酿酒曰‘蒲桃春’,经岁香气不灭,作膏尤美。”说用蒲桃所酿的酒多年香气依然不减,香果之名不虚。
由于蒲桃果存放时间极短,东南亚地区的人们会利用辣椒和糖腌制蒲桃果肉,制成类似果酱的东西。
蒲桃属内几乎所有物种都可以食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莲雾,其中文学名称为“洋蒲桃(Syzygiumsamarangense)”,果实通红,呈梨状,吃起来鲜甜脆美。
在中山城区绿化中,还有海南蒲桃(Syzygiumhainanense),其树皮块状开裂,叶子卵圆形对生,厚革质,光亮圆润,其果实细小如花生米,呈紫黑色,果落后能将树下的一小块地方染成酱黑色,故有别名“乌墨”。
海南蒲桃果尝起来也是清甜可口的,但对人们来说果肉太少,没啥食用价值,却能为一小片区内的嗜果鸟类提供口粮。
长按图片扫码获取《自然课堂》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1
枫香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2
铁冬青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3
白花灯笼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4
凤凰木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5
石斑木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6
千年桐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7
海杧果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8
映山红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9
火力楠
岭南城市观树笔记10
尖叶杜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