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恨賦
李世熊
(自《寒支初集》二)
僕生不辰,性偏絕物。少攻鞶帨則鄙文儒,壯愛韜鈐復憎橐鞬。方庸猥滿世,輒豎玄露之壇;及纖詭成風,特修韓歐之軌。於是顚倒科塲,淹逢喪亂;屢謝翹翹之弓,薄懷皎皎之玉。既而嶽凟崩頹,河山分裂。夸父及日於虞淵,翅鳥驅龍於渤碣。臂牽后僵,衣染天血。悲夫,趙公空慚單父之屠,未能立稿鼓山;王樵徒慟契丹之雪,亦欲環封繭室。柰何逋淵無藪,穿壑寡竁。無罪無辜,逼華顚而城旦;如龍如虎,褫博帶爲老兵。哀七尺之匪人,悼六經之埽地。車書混而立亾可需,誰驗彥謙之語;美惡周而十年必復,空聞子產之占。首疾呼蒼,史何處說;魂銷化碧,天不可支。江淹所謂酸辛,直堪談笑;國編所列禍敗,豈勝潸洟。聊述往哀,用廣恨賦云爾。
聖
人不作,天夢未醒。
禎祥或覆宗之券;妖魅卽佑淫之徵。
玉匣珠襦,蕃藏蛇豕;
狂鋒怨鏃,多碎鳳麟。
山懣海懟,由古迄今。於是展披恨賦(按:即《恨赋》),歎其傎誤。
夫畢命援琴,生死同趣;却埽宕文,形神偕豫。倘存沒之一條,何榮華其可慕。
至於懟女事戎,甘心麀聚;降鹵墜家,循髻胡服。死憎其遲,生奚足數。
及鵰鷙之秦,殘啄九土。輼車臭揚,黔黎氣吐。
柰何反詛呪爲哀吟,改欣快爲酸楚乎?若夫荆卿刼秦,命爭絲髪。何環柱之餘魂,反屠軻於倉猝。
田樊之首空馳,丹喜之亾如忽。
生角之馬奚祥,貫日之虹竟沒。
迨乎韓城孺子,博浪揮錐,咫尺之車中副,五世之仇遂灰。摽胸此誤,亾命如纍。雖復組嬰而殛亥,未能醢政而揚睂。
又如紫蛙閏位;誣天罔人,
公卿諛聖;夷夏同聲。
乃有東郡翟義,執言舉兵。發西漢二百年之憤,邀劉氏十一帝之靈。
柰何列侯助桀;七將相淫。
蹙圍義旅;燔骨僇嬰。
烈夫短氣;假皇即真。
又如,妖牝剪唐,仙李條枯。
文蛾睂而戴冕;武巾幗而藝鬚。
偉哉敬業,激氣揚枹。
痛悼一坏之土;聲問六尺之孤。
人神胥快;孽狐俟誅。
柰何穴規江左,旗紆洛都。
思溫詘反正之策;元忠效攻弱之圖。
山東義豪,空伸鋤而糗麥;
下阿烏合,竟解瓦而就俘。
嗟夫!揭竿譬於爲山,還璧艱於返日。觀夫火德熖微,蜀鼎絲繫。耻王業之偏安,誓漢賊不兩立。
祁山之牛馬神輸;五原之耕屯堵輯。
虎視魏人;駻羈孫氏。
一旦赤星投營,大命有極;
萬姓巷哀,戎彝野祭。
又如舉族北轅,兩河連覆。
穢堆岱華;天挺武穆。
誓欲進?潼關,號召五路;
迨乎經畧西京,六郡盡復。
拐馬磔屠,汴京窮蹙。
燕南之□令不行;
晉絳之旗號皆岳。
焚香迎旆者雲從,挽車饋糗者蟻續。
直抵黃河,御囘寶輅。
乃國賊畫淮以班師,義民遮馬而慟哭。
廟謨十二牌,臺議三字獄。
湼背天何知,拉脇人何酷。
刼盡兮怨猶新,身百兮誰可贖。
哀哉!
天廢不支,人亾社移。前則有蒼鵝穴地,黃屋崩榱。
執玉兮執蓋,衮衣兮青衣。
佩璧兮洗爵,垂裳兮導騎。
庾珉之血殷地,辛賓之骨甘虀。
後則有青城絏輦,玉牒籍名。
萬億金銀,根括如濾;三千宗室,連袂而征。
金枝秀華,克陳踐塊;宗彝寶鼎,飼馬停腥。
前星呼救於百姓,千官遙別於南薰。
唾犬羊而斷舌,踰溝河而扼吭。
三光黯兮不晝,四海噎兮吞聲。
哀哉!
貴爲君后,奄有九有。漢獻無能活其妻,唐德末由覔其母。世間男子鄙夷司馬之兒,天下丈夫崇諛胡羯之牡。
更有
九重開筵,三宮勸酒。
聖旨新叨,糧蠲謝后。
千年運去速,一死恨其後。
蘭軒之餘燼畱馨,瀛國之生公載臭。
哀哉!
恨氣彌天,恨事難論。
延慶之家世厚純,何酷殲百口;
叔褒之獨行篤友,何賊戕厥身。
萬丈文芒,何漏鳳於踈網;
十五名士,何賜第於孤魂。
何雲英寂寞而謝蹇修;何嫦娥老大而泣桂輪。
雖騷屑之餘憾,已悲填於骨髓。
况板蕩之煩冤,不鬱塞乎淵雲。或抉眼懸闉,或目光淪地。
怒濤兮天爲不平,
長城兮人胡自墜;
雍丘乃折楫之磯,
匹磾是舞雞之鷙;
三呼過河兮血滿襟,
萬胔浮海兮天方懠;
黃旙兮裹尸,
麻衣兮絕粒;
琴亂酒寒,十八宮人兮哭別黃冠;
犬年羊月,二三義士兮愴收龍蛻。
眢井函九久之書;西臺哽甲乙之淚。
其時日月不死,河山頓異,
怪尻首之倒懸;突巾髻之改易。
荐虺蜥以匡床;豢豺狼以嬰赤。
禮樂接厮皂之流;冠冕承倡優之溺。
於是,逢花濺眼,遇雨淋鈴。
蜀鵑無時罷呌,遼鶴孑影梳翎;
秋聲搖而日落,野色慘而岫陰。
又,或鐘呼羈枕,燈暗敗欞。
香吹禾黍,風撼冬青。
馬嘶喧於雞唱,南音少於北音。胡絃繁促,羗管雜賡。
莫不臨飡棘喉,撫劒斫地。
遇狗馬兮慚其識主,見鸚鷴兮愧其上義。
囘刃摧肝,懸泉在背。
唐衢雖哭不成聲,許伯善哀而飲涕。
假八表之長昏,寧一瞑而不視。
使文通而生今,悔前言之如戲。
(气所克塞,血盡濺灑,拉雜促數,不任其聲。溶廿一史爲鬱陶,聯二千年爲怨譜。如許賦才,始推獨步,楊雄、相如皆流汗走僵矣。彭躬菴)
(以上为《反恨赋》全文,包括彭躬菴评述,时评语直接刻板,以上为栖凤堂校对,檀河精舍李振文补充)
附一
黄典诚先生注《反恨赋》记
-暨适应民族抗战,选注李世熊的《反恨赋》-
(檀河精舍李振文)
(黄典诚先生注释《反恨赋》手稿之一)
黄典诚先生,黄石斋后裔,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漳州,年6月6日,卒于厦门。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文学院,留校执教五十七年。
曾任厦门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汉语大词典》编委。
主要著有《语言学概要》、《训诂学概论》、《诗经通释新诠》、《切韵综合研究》、《汉语语音史》等。
注文抗战
抗战期间,持知识分子担当,黄先生选注李世熊的《反恨赋》(见《黄典诚先生自述》),鼓舞民族抗战。
时黄先生随厦大迁移到长汀,开始对李元仲的著作进行研究。其中尤对《反恨斌》十分感兴趣,进行研究注释。
通过以上历史背景,逐渐理解檀河先生-李世熊的气节思想影响后来的知识分子的力度,成为保家卫国利器。民国三十年()年,民国政府命名泉上镇为元仲乡。
注释过程与整理笺文专篇过程如下:
抗战胜利后,厦大迁回厦门。至解放后,黄先生准备继续研究注释《反恨斌》,然原注释手稿已不见。
改革开放后,黄先生到香港,在台湾的弟弟会面,弟弟把收藏的《反恨赋》注释手稿还给黄先生。黄先生欣喜地继续研究。花大量时间精力,写下《反恨赋》笺文。
《反恨赋》中典故非常多,厦大图书馆藏书未能全部解答其中全部典故,黄先生提供查阅各类典籍获得信息,越发对李元仲赞赏有加,拜倒在地。感慨“一个山区的古代学者哪来的这多渊博的知识?”
(参考《宁化客家大观》与网络相关文章,檀河李振文整理)
按:清末民初国学复兴背景与李世熊的文化地位
年,邓实、黄节(-)等学者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提出“国粹成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由此掀起了国粹运动。
该运动旨在通过保存国粹来挽救民族危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推动民主革命转型和提高国民文化素养。
李世熊气节文章推崇于当时,兴起研究热潮。《画网巾先生》、《反恨赋》等名篇陆续为学者推广。
黄节(—),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广东顺德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反清志士,国学名师和爱国诗人。
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习。多次拒任民国政府高位。
年前后,周游各地,北登长城,出山海关,广泛接触进步人士,形成反清革命思想。
年1月24日,病逝于北平,归葬广东白云山御书阁畔。二月,黄节哀悼会以“国师”的规格在南京召开,追悼会由蔡元培、陈树人等发起,行政院长汪精卫亲临主祭,章太炎、胡适、李济深撰写挽联,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将逝者生平言行著述,宣付国史馆立传。胡适用“南洲高士徐孺子,爱国诗人陆放翁”概括其一生。
光绪三十年(),黄节和邓实等人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次年在上海建成。旨在“庋藏古今书籍,搜罗秘世图书。”主要收藏为明末抗清及清代史料(包括李世熊著作文章),共积16万余册,附有美术、译文、报刊,供读会员及会外好学之士。惜未久因经费短缺而中断。
藏书丰富,“蒹葭楼”、“读书草堂”为其书楼,年建于广州河南龙庆里,三楹藏书近万册,取《诗经·秦风》诗义而名。
藏书印有“一梦庐书画印”、“蒹葭楼”等数枚。
附二
《黄典诚先生自述》(黄典诚)
回忆卢沟烽火那会儿,我刚从大学毕业出来,母校厦门大学把我留下,要我马上负担大学一年级的“国文”教学。那时候,这门功课还没有现成的课本。承业师系主任余仲詹教授替我拟出一张篇目,我就到图书馆按目寻篇,然后发付油印。老师给选的文篇,如《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等,虽然原书都有注解,平时自己看看还可以,要拿到课堂上去对学生讲授,可就问题重重了。还能随时随刻再去求教于老师吗?当然不可以。那么怎么办呢?只好就便请教案上先生——词典了。
当时摆在书桌上的是商务版的《康熙字典》和《辞源》。字音不明确,一般请教《康熙字典》;难字、典故不好解释的,则请教《辞源》。从此,《康熙字典》、《辞源》成了我不可须臾离开的好师长。但是我找《字典》或《辞源》,从来不从前面的部首找,我总从后面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去问津。我为什么这样舍本图末呢?道理很简单,按部首查字,还要数笔画,同笔画的字那么多,晓得所查字在哪一页?用四角号码检字法,对于所查字或词,出现页数都注得清清楚楚,真是省事得多。同时找部首还有一层难处,遇到金、木、水、火、土、玉、石、鸟、鱼、虫,当然一目了然,但是碰到像“乘”这样的字,怎么晓得它在“”部呢?
几年之后,为了适应民族抗战的需要,我按《经史百家杂钞》的分类,试选了一份《中华民族文选》,其中“辞赋类”有徐枋的《鹧鸪赋》,李世熊的《反恨赋》,夏元淳的《大哀赋》。
这些文章都没有现成的注本,真是作茧自缚,每次上课以前,为着索解词语,都得疲于奔命。但是对于这些辞赋的笺释,《辞源》乃至《辞海》、《辞通》,都是无能为力的了。那将为之奈何呢?不得已,只得另请《佩文韵府》为西席了。
关于《佩文韵府》,需以专题介绍,这里暂不详谈。它是网罗篇章辞藻的专书,始刊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年)。“佩文”是清帝书斋的牌名,“韵府”则取自元阴幼遇的《韵府群玉》。全书正集和拾遗共二百十二卷,内容采取分韵隶事的体例。韵藻取自元阴时夫(幼遇)《韵府群玉》和凌以栋(稚隆)的《五车韵瑞》已经著录的东西。而“增”字下的条目才是当时参加编辑诸文臣补充的材料。
《佩文韵府》是按官韵——“平水韵”四声一百零六韵编排的。
在当时,我对于官韵还算不怎么生疏,例如《鹧鸪赋》有“舜唱歌于南薰,文作乐于南籥”,薰字在上平十二文韵,籥字在入声十药韵,原不难定。可是当翻开上平十二文时,那么多韵藻,晓得“南薰”放在哪里?翻到入声十药时,密密麻麻,又怎能知道“南籥”排在何处?
因此,我在使用《佩文韵府》的时候,依旧要使用“四角号码索引法”。幸亏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中有精装《佩文韵府》七大册。这一本检字法对《佩文韵府》的使用者,可以说是非常有力的帮助。按《佩文韵府》原书,索引要找多字词条的最后一个字,而检字法却是从第一个字入手。按码找字之后,该条目在某本某页,在这某页之上中下三栏里的哪一栏,它都交代清楚,可谓方便之至。
有时候,也要翻检《辞通》。那《辞通》也是按“平水韵”四声一百零六韵编排的,幸而书后也附有“四角号码索引”,我还是要从后面的“索引”检回来。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自序》中有排句云:“驩兜匪易浑敦,屠蒯原同杜贲。”我要加以注释,不是从下平十一尤去找驩兜,也不是从去声十卦去找屠蒯。我是从“索引”去找前条解释——《左传·文公十八年》:“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天下之民谓之混敦。”[杜预]注:“谓驩兜。”从找到后条出处——《礼记·檀弓》:“智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杜蒉自外来。”《左传·昭公九年》:“晋荀盈卒于戏阳,未葬。晋侯饮酒乐。膳宰屠蒯趋入。”足见杜蒉屠蒯原同一个人。
不但词典,就是一切工具书,据个人经验,除该书内容要十分丰富、材料再三核实外,如何“索引”可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了。我虽长期使用四角号码,但并不认为它是最理想的检字法,因为同码字还有很多。虽有“右下角上方最贴近而露锋芒的一笔作附角”一条为补充,同码困难还不能彻底排除。为此,有一个时间,我曾研究汉字检字法,对于各家检字法,我都做了一番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比较科学的一种汉字检字法——半周钥笔法。
这是老一辈的语言学家周辨明教授发明的。它的精神在于要使汉字笔画罗马字母化。每个汉字在字典中都有其绝对的固定的不可移易的地位。所谓“钥笔”,是指构成字体的单笔或复笔,作为分析一切单字的基本的笔画。
“半周钥笔索引法”的优点是能按照汉字结构的特征尽可能把形声字结集在一起。而同声旁的一切合体字又可据各该字的首笔次笔按半周顺钟势排列其次第的先后。这和欧美之循ABC以次检索,理无二致。既无问部、数画、取角定码之麻烦,又免东翻西检,终无所得的痛苦。确是一个被埋没了几十年的比较理想的检字法。我认为词典即便有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一个理想的检字法为其效劳,毕竟还是美中不足,令人遗憾的。因此我乐于在谈我与词典的时候,顺手把本法介绍出来,借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第-页)
附三
李元仲《反恨赋》赏析(黄典诚)
从文章的体材说,李元仲的《反恨赋》是一篇“赋”;从文章的性质来说,这一篇赋又属于辨论文。总之,这是一篇用赋体写的议论文。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这得从作者的身世说起。
《反恨赋》前有自叙一首,我们可以看它为作者身世的自白和写赋的动因。作者藉该序劈头说:“仆生不辰,性偏绝物。早攻幤帨;却鄙文儒;壮爱韬钤,又憎橐键。方庸猱满世,辄竖玄露之坛,及纤诡成风,则树韩欧之轨。于是颠倒科场,淹逢丧乱。试谢翘翘之弓,薄怀皎皎之玉。”这说明他自幼不文不武,想从科甲出身。
不意“即而岳渎崩颓,河山变易。”一个大不幸的亡国破家的命运到来了。“夸父及日于虞渊,翅鸟欧龙于渤碣。臂牵后僵,衣染天血。”明崇祯甲申事件发生了。“嗟夫,赵公空惭单父之屠,未能立稿彭山,王樵徒惮契丹之虐,亦欲坏封茧室。”对于敌军的残酷屠杀,一时无可奈何?
“奈何逃渊无薮,穿壑寡﹐哀七尺之匪人,悼六经之扫地。无罪无辜,博带而老兵,如龙如虎,逼华颠为城旦。”整个民族,炎黄帝胄部被奴役了。“车书一,立亡可须谁,验彦谦之语,美恶周,而十年必徼後,孰卜子产之占。”异族所建立的伪政.权,谁能保其长治久安呢?
“首疾呼苍,史何处说?魂销化碧,天不可支。江淹所谓酸辛,直堪谈笑;国编所列祸败,岂胜潸洟?聊述往哀,用广《恨赋》云尔。”
是这样的呼天抢地,也没什么用,一部二十二史,从何说起呢?忠臣义士,为国牺牲,化为碧血了。天要蹋下来了,谁能支撑它呢?江淹《恨赋》所说的“辛酸,”只能看为“谈助”。国史所载的不光彩的祸败的事情,是怎么流泪也悲伤不了的,现在约略谈些历史悲惨的故事,用来扩大《恨赋》的范围罢了。
作者李世熊,字元仲,号“媿菴”,又称“但月”。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死于清康熙丙寅25年,享年八十五岁,本籍是福建客家宁化泉上人。他著有《寒支》前后集。打开《寒支集》一看,里面尽是怆怀故国,蒿目时艰的文章。道光初陈地序《寒支二集》有云:“先生当胜国多故之日,际身世离乱之秋,十冠诸生,九蹶场屋。目夫时事之日非,心痛夫当道之失策,欲进则时无可为,欲退则心不能。”又王懋公序云:“但月先生云:河山易位恝。人物失伦。欲哭则不敢,欲泣则近妇人,欲死则二耄在堂,相依为命。当尔之时,如失路之儿,丧巢之鸟,彷惶怆恻,视昼如昏,固宜自谓久处幽簋,不见天日矣”!李元仲处在这样看白天如黑夜的世代里,他是怎样地穷极无聊,毫无生趣可以想象。因此,他满怀愤恨,呼天不应。其身如此,其文章岂能粉饰太平,堕入五夷甫空谈误国之恶道。
《反恨赋》是李元仲身世的如实反映。李元仲生于故国沦亡,异族入主的时代。作者心头没有别样东西,只有从心艮声的一个恨字。作者心头这个故国沦亡异族人主的大恨,要怎样才能洗雪它,要能驱除异族统治,光复汉官威仪才能洗雪它。“然而欲进则事无可为”他有什么办法呢?但是“欲速则不敢”,他只能选择他能胜任可以做的工作,写写文章藉以淬励当代及激发后世而已。
写什么文章好呢?恰好《昭明文选》里有一篇江淹字文通的《恨赋》他看了题目,十分惊喜,以为古人先我而得,我可以恃它以泄心头这恨了。但是细读之后,竟使他大失所望。原来江淹《恨赋》所谓“恨”者,在他看来,都算不了心头大恨,鸡毛蒜皮,都不堪一驳。所以李元仲的《反恨赋》开章明义就来了一段:“通论”。
“圣人不作,天梦未醒,祯祥或覆宗之券,妖魅即佑淫之惩。玉匣魑珠襦,翻藏蛇豕,狂锋怨镞,多碎凤麟,山懑海怼,由古迄今”。
这是说,可恨之事,自古至今,随时都有。这几乎是普遍规律,不足为怪。“于是展披《恨赋》叹其桢误”。
“倘存没之一条,何荣华其可慕”?《恨赋》谓冯敬通闭门谢客,跌宕文史,也是可恨。李元仲说他温经读史,身体精神都好,何恨之有?.·︰儆·至于“怼女事戎,甘心廛聚,降卤坠家,循髻胡服”。《恨赋》认为王昭君丈夫死了,又嫁了他的儿子,李陵投降匈奴,改穿了胡服,这些都是可悲可恨的。李元仲则认为王昭君、李陵都是死得太慢了,活着能算什么呢?“死恨其迟,生何足数”?“及雕鸷之秦,残啄九土,媪车臭扬,黔黎气吐。奈何反诅咒为哀吟,改欣怪为酸楚乎”?秦始皇并吞六国,奴役天下,一旦死了,万民称快。为什么:《恨赋》反颠倒是非说这是很伤心的恨事?
“若夫荆轲刺劫秦,命争丝发。何环柱之余魂,反屠轲于仓猝,田樊之首空驰,丹喜之亡如忽,生角之马奚祥,贯虹之日竟没”!那荆轲刺秦王只差一点就成功了。为什么那绕着殿柱逃命的秦王,反在仓惶迫促之间,,抽剑把荆轲宰了。这一来田光樊于期的脑袋白白送了人家。老马长出角来有什么祥瑞可言,那白虹贯日也就全属没意义了。
“迨乎韩城孺子,博浪挥锥。咫尺之车中副,五世之仇遂灰,剽胸此误,亡命如累。虽复纽缨而殛亥,未能醢政而扬眉。”还有,韩国的公子张良,在博浪沙中叫一个刺客用数十斤的大铁锥击秦始皇。只看的几尺远,大铁锥竟误打在秦王的副车上,这样韩国五世受秦的凑辱竟无以报复了。张良就如罪犯到处逃亡。张良刺杀秦王赢政的目的达不到,也就永无扬眉吐气的-天。虽然秦王胡亥亡了,子婴投降了。但终以未能烹秦皇而绝恨。
江文通《恨赋》的基本论点被李元仲一一驳倒了。那就《恨赋》所指的恨,竟无一可以成立。那么,什么事才可以称得上地地道道的真恨呢?李元仲根据史实为我们
指陈下面这些:
“又如紫蛀闰位,诬天罔人。公卿谀圣,夷复同声。乃有东郡翟义,执言举兵。发西汉二百年之愤,仗刘氏十一帝之灵。奈何列侯助,七将相淫,焚骨缪婴。烈夫短气,假皇即真。”王莽纂汉,真是欺天盖日,极尽欺骗之能事。你看满朝文武,个个都拿王莽当圣人。中国外国,异口伺声。只有一个东郡翟义,敢于站在正义立场起义。翟义的惨败,这是人间的大恨之一。壮士们气短了,王莽的假皇帝也变为真皇帝了。起义的部队被包围,儿童被杀死,死尸被焚化,为什么好些侯爷都还站在王莽一边,七个将官都还死心踏地拥护王莽?
“又为妖北朝翦唐,仙李倏怙。文蛾眉而戴冕,武巾帼而艺景。伟哉敬业,游气扬抱,痛悼一坯之上,声间六尺之孤。人神胥快,集狐受诛。奈何穴窥江左,旗迂洛都。思温诎反正之策,元忠效攻弱之图,山东义豪,空申锄而糗麦,下河乌合,竟瓦解而就俘!”武后纂唐,天下大乱,社会上男不男女不女,阴阳怪气,不一而足。只有徐敬业,忠肝义胆,草檄讨之。脍跋人口的句名“一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义旗所指,气吞斗牛。为什么义军江左的根据地被砍坏,义军在洛阳附近的军事不得进展,魏思温军师的起义计划受到阻挠,魏元忠又卖力替武后摧残义军。-山东支援义军的武力粮草都落了空,结集在高邮下阿赂的乌合之众的义军一朝水消瓦解都成了武周的俘虏了。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习惯上联类并称。汉有王莽纂国,唐有武后僭位,赋文联类而出,允称恰当。
“嗟夫,揭竿譬于为山,还璧艰于返日。观夫火德焰微,蜀鼎丝系。耻王业之偏安,誓汉贼不两立。祁山之牛与神输,五原之耕屯堵辑,虎视魏人,捍辎孙氏。一旦赤星投营,大命有极。万姓苍哀,戎彝野祭。”这是痛惜诸葛武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一段话。汉末王业之所以偏安,在于汉贼之挟夫子以令诸侯。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六出祁山,收复中原。今乃亦星投营,大命有极。一个美好的将来,终归幻灭,岂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如举族北辕,两河连覆。秽堆岱华,天挺武穆。誓欲进据潼关,收复王路。迨手略西京,六郡尽复。拐马磔屠,汴京穷戚。燕南之伪令不行,晋降之旗号皆岳。焚香迎者云从,挽车馈臭者蚁续。直抵黄河,御回宗辂。乃国贼画淮以班师,义氏遮马而恸哭。庙谟十二牌,台议三字狱。涅背天河知,拉胁人何酷。动尽兮恕犹新,身百兮谁可赎?”这简直是对岳武舟的悲壮下场的一首挽歌,读之真可令人感泣。岳飞狠狠地挫败了金兀术的拐子马,大大地动摇了金国的首都汴京。岳飞准备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以庆祝胜利,并接回徽饮二帝,不想汉奸卖国贼秦桧暗中与金人议和,以淮为界,南北分治,十二道金牌硬把岳飞召回来,用“莫须有”的罪名投岳飞于诏狱。结果,惨死于狱中,任何办法不能使岳飞死而复生。“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多么沉痛的一句呼喊啊!
诸葛武侯与岳武舟的恨事如此,还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呢?作者李元仲说:“有。且看!”
“哀哉!天废不支,人亡社移…”
能算是个人的不幸,还没有什么大恨之可言。
“或快眼悬闇;或目光沦地。怒涛兮天为不平,长城兮人胡自坠?雍丘为折辑之地,碑匹是舞鸡之鸷。三呼过河兮血满襟,厉浮海兮天方,黄幡兮裹尸,-麻衣兮绝粒。琴乱洒寒,十八宫人惨别黄冠,犬年羊月,之三义士怆收龙蜕;眢井函九久之书,西台哽甲乙之泪”。伍子胥要求吴王夫差挖自己的眼珠子挂在吴国的城门上好看越国的兵丁攻打进来。南朝齐国的大将檀道济被害时,目光闪闪,投向地面,伍子胥的骨肉袋被投到广陵江变为一股象征老天生气的狂潮,本云道济被害前说:“我是你们的万里长城,你们为什么自个儿来把他推倒。”祖逖击楫发誓渡江破敌,遇到雍丘这地方也就无计可施了。.刘琨闻鸡起舞志图报国,碰到段匹醳这坏蛋也就绘命呜呼了。宗泽临死喊三声“杀过河去”眼泪洒满了衣襟。崖山之役,万尸浮海多么惨痛。黄龙袍包了小帝哥,又有谢枋得穿着麻衣在建宁山里绝食。酒凉了,琴乱了责主清惠等十八个宋宫人在送别爱国道士汪水云。属狗的年头,属羊的月份,有两三个爱国志士林霁山等在伤心地收拾被元人发掘的宋六陵的遗骸。枯井里保藏着将部郑所南所写的《铁函心经》,那严子陵的西台,正挥洒着某甲某乙祭吊文丞相的眼泪。爱“其时日月不死;河山顿异。怪尻首之倒悬,突巾髻之改易。荐蛇虺从匡床,豢豺狼以婴赤。礼乐接厮皂之流,冠冤接倡化之溺,于是逢花溅眼育遇雨霖铃。蜀鹃何时罢叫,辽鹤于影梳翎。秋声摇而日落,野色惨而山阴。又或钟呼奔枕学灯暗败棂。香炊禾黍,风撼冬青。马嘶喧于鸡唱,南音少于北音,胡弦繁促,羌管杂康密莫不临食棘喉,抚剑斫地。遇犬马惭其讥主,鹦鹉愧其尚义,回刃摧肝,悬泉在眦,唐衢虽哭不成声,许伯善哀而饮涕。假八表之长昏,宁一瞑而不视。使文通而至今鹗悔前言之儿戏。”
偌长的一篇巨赋,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回味不绝赋文在历举事实之后,忽然由惊心动魄的形象概括为发人深思的抽象。日月还在}而河山变色了。这正是题旨所标出的板荡烦冤啊,江由易主,版图变色,难免皇陵被发掘,尸骨被作践,尻首倒悬,巾髻改易,那又有什么奇怪呢?在这昏天黑地的日子里方爬上匡床上的正是一批毒害的蛇虺,而异族统治者正拿我们心爱的赤子婴子去喂养他们的爪牙豹虎。这样一来,谁个不面对鲜花流泪,在山雨中听到断肠欲断的钢铃声流泪言那四川的杜鹃鸟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它的惹人愁肠欲断的啼哭声,那辽阳的独鹤什么时候才会放弃对着自己的孤影梳着自己的翎毛?啊!你瞧遍地秋风萧瑟而太阳迅速地沉下山去了,黑沉沉的四野,又阴森森又凄惨而深山又陷人夜幕中了。透尽专商还有一种情景是一盏孤灯在破败的窗口上明灭着,夜半的钟声把你从旅途的不眠中呼唤起来。稻香回荡在本是都市的农场上,狂风袭击皇陵上种的冬青树,这时候,胡马的喊叫声比唱晓的鸡鸣声要嘈杂的多。这是南音比北音少的时代~这是中原板荡国破家亡的非常时期啊。胡琴儿紧张地奏起来,西羌笛子嘈杂地继续吹着。?球联版这当儿,谁能不被现实所激发?谁能端起碗来就把饭吃下去?手把宝剑就地乱砍,能有啥作为?多惭愧啊,那狗马还可认得主人,那鹦鹉还思念养大它的太上皇,那白鹃还懂得自己是中国鸟不愿到外国去。.而人们为什么连禽兽都不如,面对这样的现实,喜欢哭泣的唐衢要哭也哭不出声音来,而另一位惯于悲伤的许伯却哭得泪下如雨了。
如果这上下左右永远是这样的暗无天日,我宁愿眼睛一闭不再醒过来呀!假使江淹文通今天还健在,他会发觉他在《恨赋》里所写的那些话,真是如同儿戏,不堪一驳哇!
这是一篇值得推荐给青年朋友的爱国主义的好文章。读了这样的文章,会使你从内心发生一股热爱中华的,热爱祖国的动力。
我们要克服琐屑余憾的困扰,我们要消灭板荡的烦冤的到来。
南州彭士望(躬庵)评本篇云:“气所充塞,血尽溅洒,拉杂促数,不任其声。熔二十一史为郁,联二千年为怨谱。如许赋才,始称独步。杨雄相如皆流汗走僵矣。”这样的评价本篇是完全当之无愧的。愿青年朋友好自读之啊!(学习本篇,请结合我在厦大出版社的《反恨赋》笺释单行本)
(摘自《宁化客家大观》,原载《客家纵横》年9月)
李振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biyinga.com/hxfc/1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