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救必应 > 救必应化学成份 > 正文 > 正文

芳香化湿药香薷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6/21 17:37:30

这几天晚上在整理照片,电脑已经存满了,想过到一个移动硬盘上,没想到这硬盘一两年没用,很多资料读不出来了,搞了几个晚上,还是一筹莫展,今晚回来早点,继续更新文章吧。

去年冬天,和朋友去山里采药,其中一位是我一个叔,当年在村子里当过赤脚医生,认识不少草药,我的很多药学知识就是他教的,他虽然认识不少草药,但是平时还是习惯用中药为主,年纪大了,采草药不易,最关键中药买来方便,很多价格也不贵,但是他很多时候看到我去采药,往往内心按捺不住,也跟着我去上山。

在一个山路边,我看到一片香薷花开正好,我跟叔说,这味药不错,你要采点回去吗,他摘了两片叶子揉了揉,放鼻子边闻了一下,说好香,又再三向我确认是不是香薷,我说你这药你不是常用的吗,饮片认识,到了山里看到新鲜的就不认识了。哎,这也不能怪他,香薷我这比较少,他是第一次见,再者现在很多行医的不再采药,药房里的饮片认识,新鲜的多不认识的,很多饮片你换一个切法,他又不认识了,这也是一个中医的通病了。

香薷又名香柔、香茸、蜜蜂草等,常用作夏令的解表药,药用全草,一般都是在它盛花期采,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南方夏季多暑湿,很多人易患口臭,香薷气味清香,民间常用它水煎含漱以辟除口臭,因其性温,如煎汤热服,容易引起吐呕,故宜冷服,或配用一些性凉的如铁冬青、十大功劳、山栀等药,可免除呕吐的副作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香薷饮一方,由香薷、厚朴、白扁豆三味药组成(或加白糖适量),用治夏季感冒,夹暑湿证。

香薷Elsholtziaciliata(Thunb.)Hyland.唇形科香薷属。

直立草本,,具密集的须根。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钝四稜形,具槽,无毛或被疏柔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长2-7厘米,宽达1.3厘米,偏向一侧,由多花的轮伞花序组成。花期7-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1月。

分布于中国除新疆、青海外几产全国各地;

生长于海拔达米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

香薷花开半边,花序长的像一个牙刷,很好辨认。

拍摄地点:昭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biyinga.com/hxfc/1234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救必应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