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任
一九八二年,是我任石炭井矿务局三矿矿长的第六个年头。通过全矿职工干部披肝沥胆的多年努力,三矿面貌焕然一新,我的工作也步入佳境。
一九八二年,是我在三矿工作的第二十四个年头,也是我任石炭井矿务局三矿矿长的第六个年头,通过全矿职工干部披肝沥胆的多年努力,三矿面貌焕然一新,我的工作也步入佳境。
正当我展望未来踌躇满志,期待着继往开来再创新高的时候,一纸调令从天而降,骤然打断了我的计划。
卫东矿矿矿长谢成武升为矿务局副局长之后,该矿矿长一职出现了空缺。自治区领导刘国范同志和煤炭厅党组共同决定,把我从三矿调到白芨沟接任矿长。
年8月1号,我正式调任白芨沟,担任卫东矿矿长。这是一个大矿,开始建设,出烟煤,生产能力为年产90万吨。该矿原名卫东矿,年2月,根据宁夏自治区煤炭厅通知,更名为白芨沟煤矿,
乍接调动通知,我的心情五味杂陈,淡淡的抵触情绪悄然而生。
毕竟,我已经在三矿生活了23年,熟悉并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突然要去一个充满未知的新矿区,人生地不熟,难免犹豫徘徊。
更何况,六年的矿长经验告诉我,管理好一个煤矿,需要运筹帷幄事关全矿的大政方针,殚精竭虑地化解繁杂的矛盾,应对各种井下突发事件。除此之外,还要处理好令人头疼的人际关系。在三矿,我一步一个脚印,从井下一线干到了领导岗位,脚踏实地二十多年,才换得了今天工作上的如鱼得水。如果去了白芨沟,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是,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小我服从了大局的安排。我调整心态,抱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赴白芨沟上任了。
二:百年洪水
去白芨沟之前,我把能遇到的困难都想了一遍,但人算不如天算,我怎么都没有想到,在白芨沟遭遇的第一个挑战,竟然是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我到卫东矿的第三天,在谢成武同志还没同我正式移交工作,其它工作也没有接手的情况下,8月3号,石炭井、汝箕沟、白芨沟地区持续普降大雨40分钟,大雨淹死26人,导致卫东矿、大峰矿、汝箕沟矿被迫停产*。
暴雨造成的洪水凶猛而来,不到一小时,全矿地面冲的一塌糊涂,多处房屋倒塌,高压线路、通讯、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全矿停电,死伤数十人,道路交通阻断,一个整齐明亮的卫东矿,瞬间被大雨吞噬。
当时我正在办公室加班,突然被窗外摧天毁地的大暴雨所震动。我立刻赶到调度室,发现室内积水已经有半米深,而办公楼距离地面有七米多高!雨水之狂虐,洪水之猛烈,由此可见一斑。
室外的洪水如黄河决堤般咆哮汹涌,令人毛骨悚然,连周边的群山都在颤抖,楼房似乎随时都会葬身洪水。四周漆黑一片,电话线路全部中断,无法同外界联系。
站在办公室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何为惊心动魄,恍然有了世界末日来临的错觉。但作为一名领导,面对排山倒海的滔天洪水,必须要表现出泰山崩而不改色的镇定。
轰鸣的洪水过后半小时,我立即徒步去召集所有能找到的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到会议室开会,,一些没有被通知的干部也自发到来,大家分头查看灾情。不顾路途危险,我亲自和另外一位同志冒雨涉水前往白芨沟火车站,通过铁路电话向上级汇报了白芨沟受灾情况。
从年建矿至今,7年的辛苦劳作毁于一旦。井口被冲坏、灯房被冲倒、全矿停产。我是矿长,尽管刚上任两天,连矿领导班子的成员还不全认识,却没有任何借口任何理由推脱。如果我没有胆量没有志气地退却了,全矿职工的心也就散了。我清楚地明白,这个时候,我必须站出来,向全矿职工发出响亮的声音,带领大家一起扛洪,尽早恢复生产。
彻夜不眠,在了解情况的同时,急促写出三道通令,要求全矿职工自觉到办公楼门前,不分工种、单位、性别,领取任务分工负责,这是考验卫东矿的职工的时候,灾后自救要靠全矿职工的共同努力。
洪水咆哮着走了,带走了我们的财产物资,我们要如何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抹去眼泪,提起精神,大喊一声,全矿职工,我们是白芨沟的汉子,困难打不倒,我们要的过得更好!
彻夜不眠,在了解矿区受灾情况的同时,我急促写出三道通令,要求全矿职工自觉到办公楼门前,不分工种、单位、性别,领取任务分工负责,这是考验卫东矿的职工的时候,灾后自救要靠全矿职工的共同努力。许多群众流着眼泪,舍小家顾大家地要求领导下达工作任务。
事后得知石炭井、汝萁沟矿区持续普降大暴雨40分钟,二个矿区26人遇难,山洪冲坏了高压线路,通信、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全矿区停电,停水,交通、通信中断*。
当时山洪流量每秒达立方米,同年黄河11月流量为立方米。所以,大洪水的那天,相当于在卫东矿矿区涌出了一条黄河!
若干年后去黄河壶口旅游,站在震耳欲聋的瀑布旁边,我不禁感慨万千,白芨沟大洪水之夜的惊险,重现眼前。
上级发命令,要求我们七天后恢复生产。我们第一天尽力恢复了生活食堂,临时供电、供水也在三天内全部完成,职工们白天黑夜连轴转地奋战,三天三夜未眠。洪灾这件事是坏事,但它证明了我和我的矿工,卫东矿的职工们都是好样的,经受住了洪水的打击,擦干眼泪,战胜困难。
三天后卫东矿提前恢复生产,没有矿灯,石炭井支援我们。我到任后的第一炮打响了,我和卫东矿人一起战胜了洪水。暴雨带来的混乱消除后,我的工作就开始进入正常,开始执行一名矿长的责任,抓制度、抓安全。
三:加强井下安全
卫东矿的一切和我工作了23年的三矿大不相同,地理位置、职工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干部队伍等都和三矿区别很大。但是,虽然两个矿一个产无烟煤,一个出烟煤,它们却有个共同点:都是超瓦斯矿井。
我到了卫东矿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习惯:下井,去生产一线亲自查看。通过几天的井下井上了解,我知道这个矿的最大问题,在于矿区生产的管理。
于是我处于进退维谷中:原矿长被提拔当了副局长,他留下的规章制度我是否要改?如果不改,如何改变现在的管理乱象?如果改,是否会对原矿长有不良影响?我夜不能寐,左思右想找不到头绪。
后来我审察内心,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不求官不求权,那么,我要做出的决定,必须要符合卫东矿利益,而不能考虑任何个人得失。对于原来的规章制度,去糟粕留精华,我的原则是:凡是对工作有利的就继续执行,凡事对煤矿安全无益甚至有碍的要毫不犹豫地改。
当时卫东矿生产安全也不好,事故不断。好几次在会议室开党委会时,正开着会就有人来报告井下出事了。矿领导一天天心慌不安,工人下井更是提心吊胆。多年来,三矿井下事故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永远是井下生产的第一要事,是总开关,只有安全生产,才能出产量,增效益。
为此我下定决心抓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要对不严格执行的、教育不改的狠处理,对不称职的、不下井光说不干的干部坚决不用,不然难以打破眼下的局面。
因为初来乍到,对矿上的干部职工不太熟悉。为打开工作局面,我仍然沿用在三矿时的老办法,下井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在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我参照在三矿的治矿经验并本着因地制宜的思路,制定了完善的整改方案,经矿党委审批通过后,交由各部门分头实施执行。
这样一来,原来我在三矿执行得非常严格的井下作业标准,开始在卫东矿被全面贯彻执行。比如分层开采铺钢丝网连接等等方案。只有改掉安全作业方面的坏习惯,才能避免井下冒顶事故。
改变旧习惯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纠正井下安全问题时,遇到了来自一线管理层的阻力。但作为一名合格的矿领导,在关乎工人生命安全的问题上,岂敢马虎?遇到安全问题,我们发现一件处理一件,绝不姑息。
为了快速彻底地推进整改方案,矿领导决定杀一儆百,毫不手软地处理了几个不遵守新规定的班长。此后,卫东矿生产安全问题就慢慢地扭转了过来,井下也逐渐杜绝了冒顶现象。
卫东矿由于个别领导思想僵化,不切实际,工人对此有意见,发生的大小事情不加教育就严重处理,不讲实际,本人自我马克思,我看不惯,有些讲道理解释一下就可以了,大可不必上纲上线,我非常不喜欢这种管理,在党委会上大家各执己见。我坚持自己的管理意见,硬是扭一下个别人的左倾思想,让他们狠抓干部不负责的现象,凡是对对广大职工不利的行为,要坚决纠正。
四:改善食堂伙食
我在三矿工作期间,已经完成了职工食堂的改造工作。食堂不仅能保证工人上井后有热菜热饭,还开设了小灶,为工人提供窗口点菜的小炒。
而卫东矿的职工食堂每天供应的还是一锅大烩菜,流水席一般从早吃到晚。这就导致不少工人就餐时,只有冷饭冷菜下肚;餐厅里也没有多少像样的桌椅供工人坐下就餐;食堂工作人员还常把残羹冷炙随手就地倒掉,任由附近的小羊小猪们欢快地跑进食堂寻食吃。
工人下井劳动辛苦危险,上来后竟然连一顿热饭热菜都吃不上,作为工人阶级的领导,我们深感问心有愧!
为此,矿上对食堂进行了硬件软件的同步提升。不仅重新装修了餐厅,配上了吃饭的餐桌,还对饭菜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明确规定井下工人吃不上热饭菜就处理炊事员,炊事员私下为自己开小灶就开除公职。
那段时间,食堂改进的事情日夜萦绕在我心头,夜里我常不睡觉,去食堂查岗,监督整改工作。天道酬勤,职工食堂的升级改造圆满完成。
白芨沟职工食堂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井下工人的就餐品质,还激发了全矿职工改变矿区面貌、创建先进单位的热情。
五:众志成城
在卫东矿的管理工作方面,我们发动机关干部深入井下第一线,查找问题,各尽其职。凡在其位不谋其职的会被调离或撤职本岗位。
这个新政一出,各级干部纷纷以身作则,很快,就把群众也给带动了起来。全矿上下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其位谋其职,矿区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
白芨沟的群众都非常好,组织纪律观念强,领导指到那里干到哪里,全矿干群关系融洽。我们为职工多谋一分利,井下生产就会多出一吨煤,广大职工气顺了,干劲就提上来了。年,短短一年的时间,经井上井下职工齐心努力,卫东矿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同时被被评为石炭井矿务局先进单位。
我在白芨沟期间的工作,不仅得到了矿党委书记胡文才、副书记陈志儒及党委班子的有力支持,还获得了包括副矿长杜诗珍和侯志德、张觉民在内,矿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的鼎力相助。
在一次风井着火事故中,副矿长杜诗珍不顾自己年岁已高,一身疾病,自告奋勇在零下30度的山头上处置指挥灭火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现在杜诗珍已故去,我仍时常怀念他。
看到卫东矿令人欣慰的变化,我在卫东矿工作的信心更加坚定,准备在未来几年里,继续为卫东矿的建设添砖加瓦,尽微薄之力。
六:调离
谁知,不想来的时候,我被调来了;当我想留下来的时候,却又要被调走了。一九八三年八月,党委书记胡文才,让我到局里开会。听到矿务局新班子的名单后,我才明白,我的工作又要变动了。
我被调入矿务局的主要原因,是厅领导非常满意我在白芨沟的表现。而我在白芨沟取得的一点成绩,跟矿上各位同仁的配合和全矿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卫东矿干部、职工是好的,听党的话、能吃苦、有能力、有思想,我对卫东矿和矿里的职工们也有了感情,却没料到我们近并肩工作了一年,我又被调走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