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救必应 > 救必应功能主治 > 正文 > 正文

怯懦内向的人更容易抑郁吗关于抑郁症的N个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7 16:13:43
(一)抑郁就像一条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没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英国那位很厉害的首相丘吉尔!他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他把抑郁症比作黑狗,病情发作时,他甚至不敢睡在阳台边,那种一跃而下的念头随时出现。丘吉尔一生都在跟抑郁症做艰苦的斗争,他怯懦内向吗?显然,不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林肯总统,他开朗乐观幽默,坚韧睿智,但他同样也是一名严重抑郁患者。在抑郁症爆发,极度自我贬低时,他就把报纸上赞扬自己的文章剪下来,大声朗读,渡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黑暗。《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正确的认知是对抗抑郁症的第一步首先要撕掉我们对抑郁症患者的刻板标签,“他们并不一定是怯懦内向的”。有的家长时常会大大咧咧地说,“我家孩子活泼外向,爱笑能闹,绝对不可能抑郁。”但需要警惕的是,抑郁症中有一种类型叫“微笑抑郁”,他们会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掩饰自己的情绪。微笑只是一种面具,独处的时候,可能会因积压的负面情绪陷入深度的绝望之中。(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患抑郁症的孩子仅有40%接受治疗。为什么仅有40%的孩子接受治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病耻感”。一位母亲跟我直言,“宁愿孩子得的是身体上的病,心理上出问题,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丢人。”其实父母如果有这种想法,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他会认为自己是不被认可的。认为自己给家人带来了负担,自罪自责。由于不少人对抑郁症这种疾病一知半解,总难免会妖魔化,会把抑郁症等同于“精神病”;或者认为抑郁症约等于没用、软弱、无病呻吟、吃饱了闲出来的病,这些观念无疑让抑郁症患者雪上加霜。(三)抗抑郁的药物副作用很大,吃多了会变傻?我有个朋友的女儿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医生开了抗抑郁的药物,但是,朋友总担心这些药对脑子不好,于是自作主张,一天吃三次的药只吃一次,或者剂量减半,有时干脆几天都不吃。其实,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均是安全有效的,副作用也在可控的范围内,并且越来越小。不会形成药物依赖,也不会让人失忆或变成白痴。服药后,很多时候是出现副作用在先,药物发生疗效在后,所以,先不要急着否定药物的效果,一切听医生的安排。(四)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部分抑郁症病人会出现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失衡,患者会自动屏蔽所有正面信号和正面思维,滋生各种负能量。思维和判断力也会打折扣。有患者在抑郁发作时描述,他眼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白色,思维就像一桶浆糊,无法运转,更让他觉得自己没用无能,不配活着。核磁共振检查也能发现,患者大脑中的海马体、杏仁核以及前额叶等负责情绪和理智的结构都会有一些改变,这已经不是常人能够控制的情绪问题了。

抑郁症是活力和感受力的丧失,

这远比身体上的病痛来得更加可怕。

(五)抑郁症是通过量表诊断出来的吗?“孩子会不会为了不去上学,故意乱填,伪造生病哟?”不少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医院一般会用到抑郁和焦虑评定量表,但是这些仅仅只是诊断时的参考。人的心理是多样化且动态变化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专业医生跟患者和家人的交流沟通,医生对患者言谈举止各方面的综合观察;此外还需要做一些医学检查,比如血液指标、甲状腺功能、脑电图、核磁共振等等。你有没有抑郁症,资深专业的心理科医生其实只需看你一眼,心中就大致有数了。建议不要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在网上做一些所谓的量表鉴定,一些不准确的结论反而会加剧心理负担。如果孩子检查出轻度抑郁,建议不要给孩子说,因为孩子比较容易受心理暗示,“我心理有病”这样的想法可能会更让他们紧张焦虑。(六)抑郁症是由遗传基因、成长环境(尤其是早期成长经历和母婴关系质量)、应激事件等各个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在生命的某一个节点触发的大脑的一场“重感冒”。应激事件可能是一次社死事件、老师的批评、校园霸凌、人际关系受挫、考试失利等等。如果家族中有人曾出现过心理疾病,那么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此外早期的创伤,也是孕育抑郁焦虑的种子。心理治疗一般都会询问抑郁患者的出生方式和喂养方式。剖腹产、没有母乳喂养等都会被当成是早期创伤,此外孩子由父母带还是祖辈带也非常关键。记住!尽量顺产、母乳喂养和由爸妈抚养。就算父母要忙工作,也最好跟孩子要住在一起。把孩子送到老家,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的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被遗弃的创伤。我们经常会认为孩子那么小,不会有记忆,等他长大了,该读书了,再由父母带也不晚。但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再小的孩子都有潜意识,这些早年的创伤会深埋在潜意识里,等待时机萌芽生长。所以有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此外,原生家庭的问题,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过度控制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能是孩子抑郁的催化剂。比如有的父母遇到事情就悲观失意,怨天尤人;一遇到困难就情绪失控、焦虑烦躁,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非常关键。还有的父母习惯了处处控制孩子,成绩必须保持在多少名,晚上必须看书看到几点才能休息,甚至连孩子的衣着、发型都要管。“永远都在批评式教育,永远都在比较。”“控制欲极强,攀比欲极强,永远是某某家小孩考了多少名,又考上了某某大学......”控制性剥夺了孩子的生命价值感,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们帮我选的,你们从来不问我真正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孩子能不抑郁吗?他们也只能用抑郁来抗争。(七)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那么我们怎么能及时发现孩子可能有抑郁症倾向呢?现在不少中学初一开学一般都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孩子大致能了解一些关于抑郁焦虑的常识,以及情绪调节的一些方法。好一点的学校还会配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当然如今的孩子也会上网查阅了解,或许他们的知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所以,我身边不少案例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我可能得抑郁症了,医院看看吧。”对此,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会是,“怎么可能?你怕是不想读书故意骗我们哟?”不管是真是假,既然孩子自己提出来了,请一定医院的心理医生看看。此外,抑郁症通常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两种症状:一是情绪失控,二是睡眠出现问题。当你的孩子近段时间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在家里大喊大叫,或者时常用手捶打自己的头、扯头发、用头撞门……诸如此类情绪失控的现象;或者连续两周入睡困难、半夜总会惊醒,凌晨5点左右提前醒来,失眠等,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如果持续出现上述症状不能缓解,你可以医院检查;医院,也可以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如果孩子有自伤自残自杀的倾向,医院接受系统地专业治疗。抑郁症容易反复发作,并且青春期孩子一旦陷入抑郁,很容易就会进入漫长的厌学弃学期。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日常交流中,我们要多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最近跟好朋友之间相处得如何?”“最近有遇到什么烦恼吗?需要我们怎么帮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biyinga.com/gnzz/13890.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救必应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